SAP芮祥麟:“云计算”是开拓性的技术进步云和虚拟化

2010-06-11    来源:ENI经济和信息化网    编辑:季献忠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研究院总裁芮祥麟在2010年5月底亲口证实了他未来的职业规划。在实现了第一个职业梦想(创立世界级的中国研究院)后,芮祥麟正在发挥他在SAP全球高层中的

  SAP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研究院总裁芮祥麟在2010年5月底亲口“证实”了他未来的职业规划。在实现了第一个职业梦想(创立世界级的中国研究院)后,芮祥麟正在发挥他在SAP全球高层中的个人声望和其对中国市场的独特理解,希望把中国研究院打造成一个“根植中国,服务全球”的创新中心,更希望SAP中国研究院被看成是真正“中国”的研究院。

  在把动荡视为常态的IT行业,芮祥麟扎根SAP的经历稍显异类,但正因如此,他成了我们这场巡礼活动的最佳受访者之一。在新世纪10年中,在芮祥麟的眼中,这个行业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SAP有哪些重大的变化?他自己如何评价这段历程?

  芮祥麟接受了ENI经济和信息化网季献忠的专访。

  十年沧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季献忠:作为亲历这十年发展的专家,您对IT行业十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何评论?

  芮祥麟:对IT行业来说,过去的十年是非常重要的十年。互联网发展到高峰,泡沫破灭,由激情趋于理性。经历了涅槃重生,然后一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整个IT行业陷入低谷,我们都在思考互联网的价值以及发展方向。
  我个人的观察,这段路并没有白走。我们现在看到了云计算、这些都是由互联网和SOA这些技术普及而来的。如果把时钟拨回到十年前,很多想法都是基于互联网的模式。当时对互联网的本质还没有理解很深,很多模式都是不可行的,但现在沉淀下来的是还是很多的,不但没有衰退,而且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从商业模式上讲,过去的互联网公司都成为了今天的明星企业。无论是国外的亚马逊、谷歌、脸谱(Facebook),还是中国的淘宝,他们都依托互联网开创了全新的商业模式。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依托互联网,几乎所有的公司的商业模式都或多或少发生了转变。最大的变化是互联网加强了产业价值链上企业之间的联系。现在的商业竞争模式已经不是上个世纪的单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格局了,而是逐渐演变成为不同的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

  从软件行业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工业化的趋势。从软件的架构来看,工业化是基于业务平台的软件定制,兼顾满足多样性需求和软件生产的规模效应;从开发模式看,工业化催生了模型驱动的开发,得益于SOA的高度业务模块抽象,新应用软件的搭建可以从建模开始;从软件交付和服务模式看,工业化就是SaaS,或者更广义的云计算,软件的价值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交付给最终用户,而不是要用户承担额外的成本。

  季献忠:这个行业似乎又重回到集中时代,这和互联网的分散、平等的精神是否有些相悖?

  芮祥麟:就像《三国演义》的开篇一样: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年大型机时代就是大集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IBM一直称雄到现在;后来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结构的崛起,个人电脑(Personal Computer,PC)为王,小型机退出,在操作系统(Operation System,OS)上成就了微软;现在的云计算时代,大集中时代又来临了,在这个时代会成就谁?

  这个大集中和当年的大型机有很大的区别,而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使得在“云”上的大集中和在“端”的用户的自由分享形成了很好的统一。

  季献忠:您刚才说商业竞争模式已经不是单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而演变成为不同的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关注单个企业的思路是否有些过时了?

  芮祥麟:现在的ERP和传统的ERP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包含的生产要素在不断得到扩展。从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 (MRPII) 到ERP就是一个受关注的生产要素不断扩展的过程。比如MRPII时代关注生产过程为主,ERP时代则把生产、销售、财务、人事都变成受关注的要素。到今天,热能排放也是ERP系统要关注的要素之一。企业的优化也扩展到整个供应链,从追求企业内部的高效营运转移到整个上下游的整合、优化,是整个价值链的优化。这套理论以前就有,只不过当时用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 (EDI)的技术,只是实现了点对点的链接,非常昂贵。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相对容易,成本大幅度下降了,软件行业发展在供应链上的应用就变成了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

      “云计算”是开拓性的技术进步,而非“颠覆”传统

  季献忠:SaaS商业模式一直备受诟病,不知何时豁然开朗。您对现在火热的云计算怎么看?

  芮祥麟:我对SaaS以及云计算等新技术有个鲜明的观点,就是我不同意这些新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颠覆”的观点。我认为云计算下的软件应用是对传统软件应用的增强和补充。说得更加积极一点,软件应用云开拓了一个新的软件应用蓝海,不仅不是传统软件的颠覆,反而是促进软件应用更加深入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消费级的市场,云上提供的免安装,方便易用的应用软件,让更广泛的受众享受技术的便利。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更加愿意把云计算说成是开拓性的技术进步,而不是“颠覆”。

  比如,电力的发明已经150年了,但人们一般不会自己来建一个发电站。这里有个规模效应的问题。软件产业工业化的一个自然的趋势,云计算就是软件工业化的一个结果。尽管有些特殊部门(如医院、军工企业)他们愿意自己建发电设备也是可以理解的,是两种模式并存,但我们不能说一个新的技术就推翻了另一个技术,人类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

  季献忠:您认为在应用上将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芮祥麟:现在的云计算又是集中,会有很多公司会设计出适合云计算的服务器,也会推出基于云计算的新数据库应用,在ERP领域也会出现新的应用,SAP将会引领这个新的浪潮,继续领先潮流。

  为什么说SAP将继续领先潮流?

  季献忠: 10年来,SAP在技术和产品上有哪些新的突破?有何特别之处?

  芮祥麟:SAP在90年代推出的R/3系统作为Client/Server架构的典范,是适应企业全球化趋势的业务变化。2000年以来,新的企业发展趋势,企业应用也从追求企业高效的内部运营(Business Operation Excellence)慢慢进化到寻求企业网络上的优化(Business Network Excellence)。自然而然地在规划与思考企业应用的时候,应当是立足于价值链的总体而非单个企业。企业网络创新能力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满足企业网络的要求,SAP打造了基于SOA标准的平台NetWeaver,并把我们的旗舰产品SAP商务套件完全基于SOA进行了重构。同时,为了满足企业业务创新的要求,SAP提出了业务流程平台的思想,同时满足低成本,高质量,多样化定制的要求。借鉴80/20法则的解决之道在汽车工业成功广泛的应用:汽车底盘或者可以称为平台能提供80%的基本运载功能而20%的特殊客户需求能够通过定制完成,诸如:为适应路面采用不同的轮胎,根据客户的品位定制内饰,加装辅助电子设备,等等。SAP提供基于平台的定制,通过软件平台,软件模块和定制来构建适合每个最终客户的企业应用系统。

  SAP站在一个很好的起跑点。我们有将近10万个客户,很多都是全球500强大型企业,发展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也不是要故步自封,。我们会继续探索新的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针对SOA,我们有NetWeaver的旗舰产品;为了实现实时的商务智能,我们尝试架构基于内存的计算(In-memory Computing);另外,我们会和其它合作伙伴,比如,VMWare,EMC,Cisco等公司一起研究如何把ERP移到云端,如何有效地运营SaaS模式。

  季献忠:这些新的应用对客户的历史投资如何保护?

  芮祥麟: 经过金融危机,SAP看到企业不希望创新活动中断他们的正常业务,希望减少创新的风险,还希望保护已有的投资。所以SAP提出了“永不过时软件”的概念,就是在稳定的企业系统上做可管理的系统功能增强和创新,通过不断进化来满足企业业务升级的要求。

  针对“永不过时软件”的概念,SAP提出了三大产品支柱和一个用于保证最低运维成本的协调优化机制,简单而言,就是传统应用,在线应用和移动设备上的应用以及应用之间的协调和产品运维流程的优化。我们内部称为On-Premise, On-Demand,On Device和Orchestration。

  On-Premise就是指我们的传统企业应用软件,我们当然希望保持住世界第一的优势;在这个基础上, SAP将充分发挥对企业流程管理的经验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深刻理解,抓住新技术趋势的机遇,争取成为On-Demand企业软件、也就是目前日趋普及的云计算和软件即服务基础上的随需企业应用软件的世界领导厂商;

  此外,SAP看好移动设备正在成为增长最快的信息服务接入终端,我们的软件也会覆盖到这些设备,这就是我们的On-Device战略;

  最后,SAP认为要定义协调优化机制Orchestration,保证企业系统整体的一致性。这包括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主数据管理和流程协调优化。

  为实现梦想感到骄傲

  季献忠:请您描述一下在过去十年间,您和贵公司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芮祥麟:回忆10年前,SAP在中国的研发队伍还很小,只有几十人。我们也是从本地化和项目开发起步。在秉承实现“中国创造”的理念下,我们逐渐从项目开发转型成产品开发,目前,我们主导了SAP商务套间财务核心模块,SAP中小型企业解决方案,全球化服务,客户定制开发,商业用户解决方案等产品的研发工作。

  从2003年成立SAP中国研究院以来,SAP在中国的研发力量实现了飞跃式发展。SAP中国研究院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SAP分支机构之一,以往每年以超过50%的速度在迅速成长。目前,SAP中国研究院已成长为除德国总部外SAP第三大研究院。

  2006年以来,SAP中国研究院研发大楼在上海浦东软件园的全部落成和投入使用,以及成都分部——SAP全球研发服务中心(成都)的建立和完善,SAP中国研究院,形成了完善多样的技术能力,强大的研发团队。仅上海浦东的园区,就有超过1700名软件工程师和解决方案架构师。凭借着出色的IT技术人才、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高水平的管理团队及一流的研发环境,SAP中国研究院已经成为世界级研发中心。

  季献忠:SAP研究院形成了怎样一个研发流程?

  芮祥麟:中国研究院已经成为实现SAP全球研发战略的重要支点。区别于单一开发模式,SAP中国研究院的研发工作从市场调查、原型设计到解决方案的开发,贯穿了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现在,SAP中国研究院正在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快速转型,正逐渐成为理念改革和技术创新的发源地,支持SAP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发展。

  从2009年开始,在保持一个稳定的量的增长态势下,我们把研究院的发展重点放在质的增长上面,一方面,整固现有的成绩,把相关的重点产品线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进一步培养完整的人才梯队,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季献忠:十年来,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芮祥麟:印象最深刻当然是建立SAP中国研究院的整个过程。在中国设立SAP研究院,是我1994年被SAP派遣来到中国大陆就萌生的理想。当时的条件下,我自己都觉得是有点美好梦想的感觉。

  但是,中国的经济腾飞给了我这个机遇。同时,我有幸结识了我们研究院现在的核心创业团队的同事们。经过不懈的努力,经过许多波折,我看到这个当初的梦想一步步成为现实。

  我特别感到骄傲的是SAP中国研究院完全按照我们当初制定的发展战略,慢慢从简单的外包和项目开发,转变为真正拥有核心产品完整价值链的研发中心, 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中国创造”就是“根植中国,服务全球”

  季献忠:一家海外公司如何实现“中国创造”?

  芮祥麟:就整个趋势而言,中国在不断进行自主创新。像SAP这样的跨国公司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如果说当时的国内客户对海外的先进知识是不保留的、崇拜式、干海绵式的吸收,现在则是批判地接受。中国有资金、有能力进行创新,对于海外公司来说,一定要把自己根植中国,要把自己当作是中国公司。我们要利用中国的人才资源,学习中国企业的创新最佳业务实践,开发新的产品,反过来去推广到全球市场上,通过推广使自己茁壮成长。

  SAP中国研究院也会配合中国的经济崛起,会把越来越多的重心放在中国,会把更多力量放到中国,提供更多的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同时,我们会和生态系统合作,和销售部门合作,打好扎实的根基。希望不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中国企业,都把SAP中国看成是一家“根在中国”的企业。

  我也会凭着我自己在SAP全球高层的声望,说服他们绝不能只把中国看成一个推广市场,而是一个联合创新的基地,满足本地应用的创新。学习德国大众、GE的例子,直接开发适合中国需求的产品,再拿到国外去本地化。

  季献忠:这对中国客户来说是一个大好消息,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实践是否也到了孕育新的应用模式的时候了?

  芮祥麟:的确是,对中国来说,不只是本地化的问题,其特别需求值得我们特别对待。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