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IBM:创建本土的云计算生态圈云和虚拟化

2010-06-23    来源:网络世界    编辑:周源
作为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IBM不仅于2008年率先在中国设立了云计算中心,并集IBM全球的的云计算研发资源,帮助中国客户打造和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云计算项目。不仅于此,IB

作为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IBM不仅于2008年率先在中国设立了云计算中心,并集IBM全球的的云计算研发资源,帮助中国客户打造和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云计算项目。不仅于此,IBM更重要的目的是推动形成一个本土的云计算生态圈,让云能够在中国真正的蓬勃发展和应用起来。

【人物简介】
陈良忠先生现任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业务副总裁,负责IBM云计算在中国的业务拓展。
朱近之女士现任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女士同时亦是IBM全球传播团队指定的最具创新发言人之一。

【访问地点】盈科中心IBM大厦

6月8日,在"IBM 2010云计算高峰论坛"即将举行的前夕,网络世界报社执行社长兼总编辑潘永花对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业务副总裁陈良忠先生,以及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总经理朱近之女士进行了独家专访。

分享云"落地"的经验

潘永花:IBM为什么要举办这样一个云计算高峰论坛?

陈良忠:两年前,也就是2008年6月份,IBM大中华区云计算中心成立了,这是IBM在全球所拥有的11个云计算中心之一。成立两年以来,我们的云计算中心团队深入中国各行各业,为中国客户提供了一系列云计算的咨询、搭建和测试服务,帮助了不少企业启动和成功部署云计算项目。

我们IBM举办这次云计算高峰论坛,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把我们这两年在云计算方面的实践经验,也包括我们在国外的经验一起分享给国内的客户;二是发布我们在云计算方面新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也希望借这次大会,和500多个行业客户及合作伙伴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推进云计算产业化发展。

朱近之:业界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是云计算如何"落地"。因此,这次高峰论坛,我们将特别邀请到无锡软件园、山东东营软件园、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以及国家地震局等中国云计算的先行者现身说法,来讲述IBM云计算解决方案在各行业"落地"的情况。我听说,这次大会的报名人数原本有900多人,限于场地规模,我们将参会人士限于北京地区,人数才降到500多人,我相信,IBM在云计算方面的实际案例是吸引这些行业客户的主要原因之一。

潘永花:新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是什么?能否提前透露?

陈良忠:一个是"物联网云",一个是"分析云"。

朱近之:关于这两个解决方案,我来详细解释一下。我们的"物联网云"为各种不同的物联网应用提供统一的服务交付平台,涵盖应用的创建、运行和管理整个生命周期。"物联网云"可以为物联网应用提供海量的计算和存储资源,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储格式和数据处理及分析手段,还提供应用集成的接口,可以大大简化应用的交付过程,降低交付成本,建立一个由应用开发商、运营商和用户构成的生态系统,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分析云"则是为企业提供创新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因为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数据量在急剧攀升,海量的视频、音频和文字等信息将会出现,这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数据存储和计算需求,以及对分析和智能决策的需求。IBM"分析云"把传统的商业智能和分析环境转变为一个自服务的知识管理系统平台,把企业多孤岛的信息系统整合为统一的商业智能分析环境。该解决方案通过动态快速的云计算部署方式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资源服务,为更多的用户提供商业智能服务,为领导层的决策提供快速支持。

潘永花:IBM一直在讲"智慧的地球",请问云计算和"智慧的地球"还有物联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运营的过程中,云计算这种理念和"智慧的地球"这种企业策略是怎么整合的,已经产生了一些什么样的效果?

朱近之:"智慧的地球"是一个非常创新的想法。"智慧的地球"里面其实有很多不同的行业,例如教育、交通、医疗、电力等,它是把感应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等各种物体中,并相互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然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的整合,我们就可以用更加智能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智慧的地球"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项目,云计算就是它一个强大的基础,云计算可以支撑它的许多应用。IBM现在推出了各种"智慧"的解决方案,例如智慧的医疗、智慧的电网、智慧的油田、智慧的城市等,还推出了"物联网云"。

潘永花:IBM在自己企业内部是如何实施云计算的?有没有用到你们的6+1解决方案?

陈良忠:IBM全球有32万员工,有非常多的合作伙伴,这6+1解决方案在我们IBM内部都有切实的应用。例如,"分析云"在IBM内部又叫"蓝色的洞察力"(Blue Insight),它支持从100个数据库中提取数据进行分析。目前在IBM有大概10万名员工,每天利用这个系统来做决策分析,而且这朵云在美国财政部也得以应用。又例如,业界调查都显示,企业每年的数据增长幅度是50%~60%,"存储云"的使用就让IBM的存储空间节约了30%~40%。总之,关于IBM内部如何使用云,我将会在本次高峰论坛上进行详细介绍。

潘永花:IBM在实施云计算中获得了哪些经验?

陈良忠:一是云计算会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因此要注重利益相关方的关系管理;其次需要考虑业务回报最大化,而不是简单的自动化和优化;三是要从真正的云计算专家那里寻求帮助;还有一点建议就是,不用等到云计算成熟才考虑应用,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云计算实现巨大的业务回报。

潘永花:计世资讯近期的调查显示,IBM是国内客户第一想到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提供商,IBM是如何获得这一认可的?

陈良忠: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我们的技术力量非常强,因为有IBM中国研究院和软件开发中心的数千工程师作为坚强后盾;第二,我们以推动云计算在国内的发展作为目标,我们的云一定是在中国落地,一定为中国客户来服务;第三,我们也提供了针对国内客户的实际需求和业务特征的方案,例如,IBM去年推出了云计算6+1解决方案,今年又将推出"物联网云"和 "分析云";第四,我们真正对客户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包括怎么样设计云计算,怎么样一步一步落地,它的最终商业模型如何,怎么样运营这个云计算中心,这是我们为客户提供的一系列服务。

潘永花:云计算是各大IT巨头争相追捧的新生市场,与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友商相比,IBM的特色和优势在哪里?

陈良忠:这个问题我们一直也在想。谷歌和亚马逊比较多的是走到B2C的路线,我们跟他们有很多的合作,例如开放的标准。这个很重要,世界上不可能只有一朵云,云服务标准化之后,大家才可以在不同的云服务商之间顺畅地迁移。至于我们之间的不同点,我们不仅有全系列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是我们非常关注使用者的经验,我们一直强调的都是和客户一起来做云,一起积累做云的经验。到今天为止,IBM已经跟很多客户成功地实施了云计算的解决方案。例如,大家都知道,用友是中国本土的一家很大的ERP软件供应商,而我们最近跟用友刚刚达成协议,共同建造一个云计算的实验室。我们总是希望用户在云计算方面跟我们共同发展。

潘永花:IBM会不会提供类似于Google这种云服务呢?

朱近之:实际上我们也有提供类似谷歌的这种云服务。IBM在美国提供一个开发测试云,可以帮助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软件的开发和测试,算是一朵公有云。

潘永花:但目前在中国还没有?

朱近之:没有,还在探讨中。我们在中国可能会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来做这件事情。

云安全、云标准是建设云计算生态圈的关键

潘永花:您认为现在云计算还存在哪些问题?

陈良忠:主要有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大家对云计算的认识都不一样。究竟什么是云计算?是不是虚拟化就是云计算?就象盲人摸象一样,大家各有各的见解,也各有各的偏差,这其实是个很大的障碍;第二个问题就是标准的问题,IBM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在很积极地推动标准的制定,我们希望标准是开放标准,不受任何厂商和技术的限制;第三个问题是我们怎么消除用户对安全的疑虑。

潘永花:现在确实有很多用户还是觉得云计算是"晕计算",因为不同的厂商在阐述不同的观点。例如,阿里巴巴的马云和百度的李彦宏的观点就不一样,李彦宏认为云计算是"新瓶装旧酒",马云认为这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从IBM角度来说,您怎么定义云计算?

陈良忠:其实任何事情在新生阶段都会遭遇到这种认识上的不统一,而且各行业对云的看法不一样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每个公司,每个人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我们认为云计算是一种新的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我们传统的、孤岛型的、分开使用的IT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或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云计算能更好地平衡我们使用的资源,也更加绿色。

潘永花:您刚才提到的是消除用户对云计算安全的疑虑,是否意味着云计算的安全本身并不比其他IT应用更差,只是人们以为云计算会更不安全?

朱近之:用户对安全的担心可以理解。从技术上说,我个人认为,云计算其实并不比之前的IT系统安全性更低,我们国内国外实施云计算的用户的经验也表明,从技术、管理机制上控制好,应该没有太特殊的安全问题。而且,有些客户认为用云更安全,例如,用云做灾备其实数据更有保障。

潘永花:那么IBM如何消除用户对云计算安全的担心?

陈良忠:我们现在通常都是跟客户建议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私有云模式,私有云安全性较好,用户比较能接受,一般适合大型企业。第二种是公有云模式,对于有些大型企业的独立部门,或者中小企业来说,让他们建立自己的一个私有云不现实,也不经济,公共云模式就比较适合他们。而且,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我们都不会建议客户一下子将所有的应用迁移到云平台上去。我们会帮助客户从应用的重要性、风险承受能力、成本等角度对应用进行分级,一般是分四级。客户通常选择将重要性最低的应用首先迁移到云平台上,这样可以积累些经验,以便让后续的迁移更顺畅。

潘永花:在中国,象银行、电信这样的大型企业其实都有自己的数据中心,他们是否真的有必要向云环境迁移?还是说目前的IT架构已经完全可以满足他们当前业务的需求呢?

朱近之:对于信息化水平,有一些人认为分三个层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数字化就是说把纸面的流程变成数据的流程,网络化就是通过浏览器、客户端来提供,智能化简单地理解就是BI(商业智能)。可能现在国内绝大部分客户只是走到了数字化,有一部分走到了网络化,但是很少客户走到了智能化。从我们真正接触的行业客户来看,很多还是单纯地停留在数据化和网络化这个阶段,而且有些行业客户,例如统计、税务,还有海关常常面临短时间内要处理大量数据的情况,单就这些需求,其现有的IT系统已经难以满足了,更别说要实现智能化,他们将要投入的精力会更大。所以我们认为,一方面是这些行业客户在数据处理方面的需求是可以用云计算来满足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行业在智能化方面还做得不够,这将会云计算很大的一个市场。

潘永花:实际上国内的一些银行、电信的IT应用水平还是比较高,他们有一些部门其实已经实施了BI,或类似的实践了。

朱近之:其实智能化也分不同阶段的。单纯从商业智能的角度来说,可能也分成离线和在线方式。以前可能是每个月出一个报表,每周出一个报表,现在很多客户则希望能更快、更实时地拿到销售数据和业务数据,希望每时每刻都要看到实时决策。这个对于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用传统的方法,例如再去采购硬件,再搭这个环境已经满足不了需求,用云的方法也许可以让它成为现实。

潘永花:当前云计算的有哪些标准已经制定好或正在制定中?IBM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朱近之:其实云也分很多层面。在最底层,也就是基础架构层面,有一个叫开放虚拟化格式(OAF)的标准,该标准使得不同厂商的不同操作系统之间能很好配合,例如Windows和Linux环境很好地配合。在中间件或平台层面,则需要软件厂商来推动标准的制定,IBM的Open Cloud Manifesto项目就是希望能够在这个层面达成一个业界的标准。应用层面的标准就非常庞大和复杂了,因为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标准,而且有些标准可能并不是针对云开发的,只是云出现后,为了形成更好的数据交换和基于云的协作,对现有标准进行改进。例如,在医疗、电信、金融等行业都已经有相应的标准存在,云的提供商要按照这些标准去制定云的标准。

云计算要本土化

潘永花:IBM为什么特别强调云计算要本土化?

陈良忠:云计算中心在IBM是一个战略性的实体团队,总部给我们的任务是踏踏实实把云计算和客户和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将云计算做好、做深、做精。实际上,我们在全球的任何一个云计算中心的使命都是跟本土的客户合作。因为IT应用非常有本土性的特征,虽然大家都姓"云计算",但在中国用的云计算和在美国或日本用的云计算肯定有不小的差异,我们就看到国外很多SaaS厂商来中国后很难复制他们的模型。而且,让本地客户自己掌握云计算,也能满足他们对数据、安全的掌控要求。总之,我们认为,云在中国本土落地一定要有一个本土化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是一个包括企业、人才、合作伙伴、政府职能机构部门在内的庞大群落,只有系统中各方进行资源共享和协作交流,我们国家的云计算才能步入良性发展。

潘永花:那么IBM是怎么样构建本土化云计算的框架?

陈良忠:我们在中国推出了一个云计算合作伙伴计划,叫云引擎(Cloud Engine)。这个计划规定IBM软件授权的业务合作伙伴,如果获得基于IBM软件的公共和私有云计算解决方案开发能力的认证,就能获得IBM云计算架构认证和销售授权。我们还将举办一系列针对业务合作伙伴的云计算发展研讨会,来帮助更多的IBM合作伙伴更快地在云计算中把握先机获取利润。

朱近之:我们有个部门叫做应用开发商合作部(IDR),主要是面向国内的主要独立软件开发商,也就是ISV,给他们提供IBM的平台、产品和技术上的支持。所以在这个部门里,有一些销售人员,主要是怎样配合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开拓市场,还有一些市场人员,更重要的是有一群技术人员,跟我们的合作伙伴一起,研究和开发针对行业的云计算解决方案。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