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位专家倾情布道:助推国内云服务落地云和虚拟化
中国IDC产业联盟讯 破解云计费难题,推动云服务落地!“2010中国云服务与云计费”研讨会于2010年11月25日在北京西单皮库胡同45号山水宾馆召开,出席此次会议的各界代表共计100余人。其中,中国信息协会领导1人、电信运营商代表13人,企业与相关机构代表90余人。
云计算进入中国以来,尽管在安全、隐私保护和服务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些许质疑,但是业内对于其在节约企业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优势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时至今日,许多企业对于云计算的探讨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业内不断有新的云计算项目和平台涌现出来。中国云计算行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对当前的企业来说,云计算的飞速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云理念、云模式冲击下,企业工作模式、思维模式都将发生改变。云计算并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更象征着整个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变。在改变传统业务模式的过程中,IT服务的计费问题可谓首当其冲。这种服务计费模式的转变不是靠某家企业、某个机构一己之力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协作与努力。
正是在如此背景下,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发展联盟应会员要求,特组织此次研讨会,广泛邀请行业协会组织、电信运营商和产业界代表,共同探讨中国云服务和云计算市场的未来。
出席会议并作演讲的领导和嘉宾包括:中国信息协会副秘书长傅伯岩、中国联IDC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康楠、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宽带及互联网创新中心云计算及互联网业务平台团队总监雷葆华、中国移动研究院业务支撑所项目经理周华、中国联通集团研究院研究部房秉毅、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导刘鹏、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赵文银、英特尔数据中心集团产品部龚毅敏、荣之联云计算部项目经理张瑞华、中国联通IDC运营中心项目经理曹鲁、亚信联创市场部(SIC-II)总监朱惠萍、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杨阳等。
主要观点
此次会议吸引到了众多的行业专家与专业听众,会议在紧张有序的预定流程中圆满结束。从会议内容角度来看,内容涵盖了云服务与云计费等既定议题的方方面面。出席此次论坛并做主题演讲的共有12位嘉宾,其中5位来自电信运营企业,3位来自企业界代表,4位来自行业协会、科研与咨询机构。以下是部分演讲嘉宾的观点摘要:
中国信息协会副秘书长傅伯岩:
云计算是新一轮的信息产业革命,是信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云计算把IT资源数据和应用以服务的形式通过互联网交付到用户手中,通过一种崭新的基础架构管理方式,将分散的异构的IT资源整合起来,形成巨大的资源池,使企业能够按照自身业务的需求,寻求与之新匹配的IT支撑能力。这种将IT和业务相结合的模式,引发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他将IT支撑能力从原来的成本中心转变为生产力,推动企业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使企业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和产业链的调整中,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中国联通IDC运营中心副总经理康楠:
中国联通非常重视云计算对于企业自身和行业信息化的拉动作用。目前正在规划建设广泛采用了云计算技术的VDC平台。中国联通VDC现在处在技术规范的编制和可行性研究的阶段。中国联通计划推出的业务,主要包括有云主机、弹性计算、云存储和云终端四项业务,这与以前提供的传统通信服务有一定的延续性。在此之前,中国联通曾经做过四个省的虚拟化试点。中国联通VDC主要针对两大类客户群。第一类是大客户。第二类是中小企业客户。
中国电子学会云计算专家委员会委员赵文银:
云计算导致社会结构发生迫害性的促进。首先使现有的技术和产品得到更加高效的应用,并通过信息化加快缩短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其次社会财富和资本,从代表少数人利益的企业转入新兴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万物相连,挖掘了行业垄断,农村和城市家庭结构功能趋于一致。有序管理的市场竞争替代了无序的自由竞争,缩短了科学知识转换为知识的功能。科技极大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人们在有序可控的状态下展开实际性的阅读。道德规范成为人们生活行为的一个重要准则。云计算目前处于早期阶段,中国和美国基本上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开源软件将成为基础。因此中国的机会将以尽快掌握云计算真正的技术和核心技术,以及云计算产品组织形式。
中国电信北研院宽带及互联网创新中心云计算及互联网业务平台团队总监 雷葆华:
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终端、平台是关键的三个掌控点。而对于电信运营商而言,核心的优势则在于网络,中国电信的策略是以网络为核心,建立一个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从网络出发,向终端和平台延伸。规模化应用时运营商的优势,通过能力汇聚和接口开放策略,汇聚产业链合作伙伴向用户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云计算要想取得成功有三个关键因素。第一,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如何把资源提供给用户,降低用户信息化的门槛;第二,强大的技术整合能力,要有一个基础的技术平台;第三,要有强大的运营能力,尤其是云计算来临之后,对全网一体化对于运营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移动研究院业务支撑所项目经理周华:
周华将IDC业务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传统的资源出租为主,其中以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规模最大;第二个阶段是基于运营商IDC资源来进行增值服务;而IDC的发展方向则是专业集约化的云服务。云计算技术给IDC的业务带来了质的变化。按需使用、按量计费的新型软硬件资源出租服务,开创了一种创新的服务模式。云计算服务给IDC带来了低成本、弹性、自动化,与用户位置无关的特性。这一新的特性决定了云计算IDC业务和传统业务是有本质差别的。中国移动更多的是以Iaas模式为基础提供多种云系统,通过Iaas的研究和开发,组装支撑内部运营的私有云系统,组装成云计算IDC对公服务的IDC系统。另外通过laas模式提供专有的服务。构建云计算IDC公众云。
解放军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鹏:
云计算是可以通过网络提供可以动态伸缩的廉价的计算能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效按需配置资源,而不是事先配置资源,传统数据中心不具备灵活扩展的能力,也存在高能耗的问题。云计算数据中心需要有5倍以上的性价比提升。Google在08年投入16亿美元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所产生的效益相当于传统模式的40倍,在国外目前数据中心在20倍以上性价比的云计算数据中心遍地都是,现在国内由于规模受限则很难达到。
英特尔数据中心集团产品部龚毅敏:
在英特尔与用户的交流过程中,安全隐私保护和异构系统管理已经成为用户关心的重点。安全性已经成为70%的云计算用户或者即将成为云计算用户反馈的难题;其次就是如何更好地管理云计算资源池,特别是异构IT平台环境下的互操作问题。厂商之间的竞争带来的技术性制约是用户难以接受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逐步开始考虑开放平台架构和操作系统。而英特尔发起成立的开放数据中心联盟,正是为了帮助用户解决这些难题。
荣之联云计算部项目经理张瑞华:
华大基因数据中心在云计算改造之前,面临着数据同步、自动化配置、虚拟化资源池和低碳节能四大挑战。而云计算将成为最好的解决方案。荣之联将IT基础服务和生物领域应用打包成为生物云计算,最终缴付到最终的用户。在生物云计算中,荣之联主要关注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资源如何组织,从原来的物理层到虚拟化层再到应用层面,也就是如何实现虚拟资源的管理、调度、定价和计量、监控等等,最后缴付到用户。第二就是实现关系业务流程再造,实现全业务生命周期的管理。建立服务目录,然后按照用户对服务的要求来配置资源,实现资源和业务的可配置和可匹配。
中国联通IDC运营中心项目经理 曹鲁:
曹鲁简要介绍了联通IDC的现状和云计算引入情况,着重介绍了运营商如何向云服务转型,首先是完善管理架构和运营体系,打造云服务团队,实现管理、销售、运维的一条龙服务;其次是构建安全、普适的云计算支撑平台,并改变IDC的销售和计费模式。对于电信级IDC运营商,要在集团层面打造统一的、高兼容性的支撑平台,同时要很好的解决安全与身份管理问题;第三,要建立适应云时代的计费系统,实现按需实时付费。简化服务流程,制定服务标准和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满足用户需求,让客户最小的代价获得最相应最好的服务,但技术本身不是服务。
亚信联创市场部(SIC-II)总监 朱惠萍:
亚信联创从最底层的资源建设到最上层云服务运营模式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助力IT服务运营商更好的达成云环境下的IT运营模式。首先在基础资源管理上,去搭建一个云中心,实现对不同分支数据中心进行集中化虚拟管理。同时在整个运营支撑过程中,通过对运营支撑软件的改造,来承受引入云计算而造成的支撑软件性能挑战。通过整个支撑软件的云化,打破过去支撑软件仅仅在“私有云”上运行的模式。通过支撑软件在“混合云”上的部署,建立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使得IT服务在云计算的世界中有一个更好的发展。
中国联通集团研究院研究部 房秉毅: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和商业模式,通过虚拟化等技术按照即插即用的方式,整合计算存储等资源能力形成高效资源池。作为电信网和计算机网络融合的架构,联通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公众计算通信网的理念。在房秉毅看来,中国联通云计算战略中近期需要解决三个问题:虚拟机服务和集群服务对于IDC改造需求截然不同,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满足业务需求;虚拟机的管理问题,在鉴权边缘日益模糊化的情况下实现有效管理;虚拟机之间的数据迁移与访问流量管理,在数据网络、存储网络与高性能计算网络三张网络中实现有效传输。
润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 杨洋:
在各级政府和IDC产业联盟的大力支持下,润泽国际信息港与中外企业、各方合作伙伴共同努力。通过云存储技术和服务,构建一个面向全国、服务社会的云存储产业聚集区。形成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制定云计算和物联网领域的标准和规范。为中国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建设、云计算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节能环保做出应有的贡献。润泽国际信息港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是一期工程,包括三栋各为三万平米的数据中心。
欲获得更多信息请浏览网络直播专题 http://www.c114.net/topic/2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