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东:国内云计算有三大误区云和虚拟化
近年来,云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应用模式,得到业内广泛的关注,根据IDC预测,2012年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将达到420亿美元,相关产业总产值将超过4500亿,未来几年云计算市场还将保持20%的增长速度。
国内关于云计算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两三年,地方政府、IT企业纷纷把云计算纳入规划,但多数人却“越听越晕”,云计算到底是什么?它能给日常生活带来什么改变?这些最基本的问题目前仍是疑团。
2010年8月19日,在浪潮举行的“云海In-Cloud”战略发布会上,浪潮集团副总裁王恩东指出目前国内云计算存在的三大误区,透露“号称第一个建立云计算中心的竟然还没能提供一个应用”,矛头直指行业巨头。
误区一:新瓶装旧酒
目前行业内号称采用云计算技术的厂商很多,在各种新产品发布会上都可以听到云计算一词,王恩东称,大多数厂商都是基于本身的利益在实施云计算的营销策略,“很多都是新瓶装旧酒,为了赚取眼球。”
他举例,“有的厂商讲按需计算是我最早推出的,云计算的核心就是按需计算,那我就是云计算;有的讲网络就是计算机,现在云计算的核心是网络,那我就是云计算的鼻祖;有的讲虚拟化是核心,我的技术就是虚拟化,所以我就是云计算核心,等等。”
王恩东无意之中把矛头指向了IBM、微软等巨头,业内人士分析,这意味着浪潮将在云计算领域向这些行业巨头宣战。但关于云计算的准确定义,王恩东并未作出正面解释。
误区二:瞎子摸象
王恩东认为,正是由于许多IT厂商采用“新瓶装旧酒”的云计算营销策略,结果误导了广大的用户,“很多用户对云计算的认知都还停留在瞎子摸象的层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企业总是片面的夸大某一种云计算形态以及架构模式,比如服务器农场,使得用户对云计算的认知面临误区,只看局部,不看整体,只看细节,强调资源应用,而忽略了整体架构,只看概念,而忽略实际应用。”王恩东称。
他表示,现在云计算在概念上炒的很热,但对于云计算在技术应用的具体层面上做的很少,“只考虑国外的经验,而忽略实际的国情,只想到做公有云,忽略私有云,以及有实际需求的行业云。”
误区三:人云亦云
既然厂商和用户对云计算的认知都存在误区,必然会在实际的技术和产品应用中走入歧途,王恩东称,浪潮曾去国内十几个云计算中心调查,“发现它们的资源利用率很低,有些甚至连虚拟化都没实现,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实际的应用。”
他透露,“前几天去一个号称国内第一个云计算中心的地方,他们的负责人说现在没有一个应用,只是买了一大堆的设备放在那里。”
对此,王恩东认为很遗憾,“现在各个地方政府不谈云计算就落后了,都在跟潮流,建云计算中心,但是实际上建成的都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没有实际的应用,不能给当地的公众和企业提供服务。”
首提“行业云”概念
面对这三大误区,浪潮该怎么应对?王恩东指出要“化云为雨”,让天上的云计算变为地上实实在在的雨滴,他认为目前社会和公众最需要的是行业云,“行业用户已经占据了中国信息化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行业云是是中国云计算未来的主导力量。”
王恩东首次给“行业云”下了定义:行业云即垂直的应用云,是由行业内或者某个区域内起主导作用,或者掌握关键资源的组织建立与维护,以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方式向行业内部或相关组织以及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的云平台。
会上,浪潮与山东云计算中心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同完成山东省13个软件园的资源整合、共享、协同,建成国内最大的区域行业云。此外,浪潮将在年内推出国内首款自主的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云海”,该系统可池化的数据存储容量超过50P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