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亟须防范产业发展风险云和虚拟化
2013全球云计算大会于9月15日至17日在上海举行,这是已有5年历史的全球云计算大会首次亮相中国,反映出业界对中国云计算市场前景的看好。据机构预测,“十二五”期间,云计算产业的年均名义增长率将达到60%左右,在“十二五”中后期将成长为一个千亿级的产业,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目前我国云计算产业处于什么发展阶段?面临哪些困难?后续推进的着力点在哪里?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为此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第二研究室主任田杰棠。
云计算产业前景
中国经济时报:云计算经济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云计算产业大致从2010年起步,逐渐走进我们的社会生活。虽然起步时间不长,但前景被看好,一些国外机构,比如盖特纳、思科等公司对云计算产业前景的预测都很乐观,他们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产业。目前国内许多地方对发展云计算产业的热情高涨,您对这个产业有什么看法?
田杰棠:总的来讲,金融危机过去以后,出现了很多的新事物,比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仅一个IT领域就有这么多,这还不包括能源领域里的光伏、风能、页岩气等等,综合这些产业来看,云计算是其中相对靠谱的一个产业。
通过研究,我发现云计算本身的一个特点就是降低成本,它可以降低IT的整个社会用户的使用成本。经济学讲的两条线:一个供给,一个需求。当成本降低的时候,供给肯定是要增加的,而价格是要下降的。就云计算本身来讲,它还是一个比较靠谱的产业。
我曾在文章中详细阐述过云计算产业为什么靠谱,从原理讲它为什么靠谱,从国外学者的分析来看它为什么靠谱,然后从云计算对我国经济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方面讲它为什么靠谱,总体来看,我们国家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前景还是不错的,应该说是光明的。
我国云计算产业现状
中国经济时报:刚才您讲了国内在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已经有所行动,那么,我国的云计算产业目前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田杰棠:在过去的一两年之内,全国各地有二十个以上省份都投建了基建性质的云计算数据处理中心。据高工物联网产业研究所(GIII)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各省市已经建成或已纳入规划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云计算中心已达98个,比2010年年底的统计数量(20个)增长了390%,翻了两番多。
对于云计算的前期投资热情高,是因为政府鼓励比较多。地方政府热心推动,中央政府有专项基金,它本身又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所以大家都有积极性。我们分析一下云计算这个产业,第一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符合地方政府转型升级的想法,有助于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第二它能带来投资,基建本身投资就很大,云计算数据中心占地面积大,投资量相应也很大,对地方政府来说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儿,既能拉动GDP,又实现了转型,所以大家都特别热心。
这个就像咱们干工厂一样,投资是第一步,第二步要出产品,对于云计算来说是出服务。但是投完资以后服务功能是不是发挥出来,市场作用有多大,在投资的时候可能没有好好考虑过。我觉得现在国内云计算产业基础设施的投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技术增长的速度了。我虽然没有做市场规模的预测,但是国内有两家机构进行过预测,一个赛迪咨询,一个计世资讯。他们预测到2015年整个中国的云计算服务市场规模大概在15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但是如果从地方规划来看,有的县级市提的目标都比赛迪和计世对整个市场的预测值要高,所以我觉得这里面产能过剩的风险是比较大的。
中国经济时报:基建速度同比翻两番,发展势头强劲,对后期服务的推出造成不小的压力。
田杰棠:对,就是基建的速度远远超过市场培育和发展的速度。现在看起来,真正的云计算服务在国内连一个典型的应用都不太好找。目前腾讯、阿里巴巴等IT企业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阿里巴巴对中小企业的网站托管就是云服务的模式,比原来成本有所降低。
其实我觉得判断是不是云计算的一个标准,从用户的角度来讲是看成本。比如像电子邮件,说是云计算也好,或者说是原来的固定服务器也好,用户是感觉不到的。对用户来讲唯一能感觉到的就是成本的降低。如果成本没有降低,就可以认为它不算云计算的方式。
中国经济时报:降低成本是云计算的最大特点,所以可以把成本当成是考量的一个标准。
田杰棠:比方我们用电子邮件,原来邮件都是使用互联网,存在某一台服务器上,在这台服务器上给我们一个空间就可以了;采用云计算模式以后,我们不知道邮件存储在哪一台服务器上。它是动态存储、动态变化的,所以效率高。它在不同的服务器之间可能是有转换的,不是固定地存储在某一个地方,但作为用户我们是看不见的,能体会到的就是一个成本的降低。当用户体会到成本降低的时候,只能说才有可能是云计算。
中国经济时报:这是不太容易判断的一件事情,太虚拟了。
田杰棠:所以有好多人都在讲他们搞的是云计算,但是他们搞的到底是什么?有服务没有?用户怎么能知道自己使用的是云计算?网上报道现在已经出现了云计算的电子设备,对用户来讲就是一个键盘、一个简单的处理器,还有一个显示器,运算功能、存储功能都在云上。这个还是有点儿云计算的意思。首先节省了用户的软硬件成本。其次可能软件会比现在多,比如现在一个电脑硬盘能装10个软件,但是云端服务器上可能有100个甚至化项目,构建了全市范围内统一的医疗卫生平台。这个医疗云包括一个核心网络和市、县两级资源交换平台,提高了全市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了患者就医的总成本。南京市构建的城市智能交通诱导服务系统已经启动,这个交通云可以提供路况查询、拥堵和管制路段避让引导服务等。便于各类车辆优化行车路线,提高城市交通效率。最近工信部刚发布一个文件推动在全国各地建设政务云,其他如教育、制造等方面也有云计算的应用,但是总体上云计算的服务不像投资这样搞得如火如荼。据赛迪咨询的统计数据,2011年云计算产业的市场规模同比增长72.7%,比同期云计算中心的建设增速低了5倍左右。其实我觉得示范应用应该重在应用,重在降成本,而不是重在搞基建。搞基建是比较容易的事儿,关键是将来投入之后能不能在市场上实现,这是个很忧心的事儿。
我国云计算产业存在的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大家普遍看好云计算的市场前景,国家政策也在扶持,但是,刚才所说的大跃进、遍地开花现象造成的产能过剩一旦浮出水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国家在云计算产业发展方面面临哪些风险或阻碍?
田杰棠:首先就是体制造成的产能过剩和未来发展的风险,原来我们讲产能过剩都是讲传统产业过剩,现在看起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会过剩,光伏已经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了,云计算目前还没有暴露出来,但是下一步如果应用发展不好的话,或者按照赛迪预测的那个数目的话,产能过剩是肯定的。这就牵涉到地方政府的竞争和投资机制,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动员投资的能力非常强,因为他们手里掌握有土地资源。如果上个项目的话,起码基建上去了,GDP有保障了,投资保证了稳增长,对地方政府是好事;民营企业不管对项目前景是否有把握,可以先圈地把事情做起来再说;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讲,它愿意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对于搞得好的地方,第一要肯定,第二有专项扶持资金。在这种体制机制下,云计算产业的过剩也就不可避免了。
中国经济时报:在产能过剩方面,国家补贴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云计算产业没有补贴会影响其发展吗?
田杰棠: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不是所有的产业都适合补贴。美国政府对云计算哪有补贴?它就是两点,一个是示范推广,一个是率先应用。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军方率先做用户,先开始使用云计算的服务。布鲁金斯学会学者WEST对云计算应用的效果有一个评估报告,他通过对洛杉矶市和华盛顿特区等地方政府以及美国国防部、航空航天局、空军等军政部门引入云计算后的成本变化进行研究,得出结论是成本下降25%—50%。另一个咨询机构IDC的评估报告指出,私人部门比政府部门节约成本的效果更为明显。
所以云计算的好处,首先是降低成本,其次是增加应用模式。原来只能用几个软件,现在能用成百上千个软件。对一个产业来说,进行技术改造的目的首先就是为了降低成本,那么为什么还要进行补贴呢?光伏等产业的外部性非常强,要的是新能源带来的环保方面的好处,但是对于每一个用户来讲是增加了成本,短期内尤其是这样。比如电动汽车目前比普通汽车价格高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要进行补贴,给用户补到和普通汽车成本差不多的水平,然后就可以推广使用了。这是因为它本身有外部性的好处,比如给全社会带来好处,所以政府有必要进行补贴。云计算的特点恰恰相反,它是降低成本的,所以只需要让市场明白这一点,进行应用推广,告诉用户有什么好处,市场完全可以自己把它接受下来,应用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认为对云计算补贴的方式,包括正在谈论的电价补贴等其他方式,都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要电价补贴呢?现在很多基建已经投入,如果不补贴的话,将来大量的云计算中心和产业园区可能难以取得平衡,无法维持其正常运营,所以很多地方希望国家出台电价补贴的政策。 中国经济时报:云计算和我们许多产业都有密切的关系,比如制造、金融、医疗、教育、政务等等,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感觉这个产业还没有成型,具体怎么做服务也都在探索阶段。如何规范云计算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田杰棠:这就是我们要谈到的第三个问题,各个地方都在搞云计算产业,没有统筹,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数据中心只有足够大才有规模效益,才能把成本真正降下来。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有数据中心,其实不需要那么多、分布那么散和那么小的数据中心,只需要一些比较大的数据中心,然后通过网络可以辐射很多地方。
数据中心用电是一个非常高的成本,在云计算服务成本中是非常大的一块儿,有人算过大概占30%—50%。一般数据中心都设在电价比较低、当地能源比较富集的地方;再有就是气候比较好,冷却起来容易。有些地方并不适合发展云计算,将来运行起来电价会成为严重的负担。
刚才讲的这些都是问题,重复建设、没有统筹、不恰当的补贴,因为政府习惯某一种支持方式以后,对任何一个产业都是这种支持方式。其实这是不恰当的,对不同的产业应该有不同的支持方式。对于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的做法。对光伏新能源产业,美国政府主要是采取了研发资助等补贴方式进行支持,而对于云计算产业,就是通过示范用户和政府采购等方式推动市场。他们专门有一个网站来推介,国家有一个标准研究所制定标准,有几个率先的用户开始使用云计算。这也是一种扶持的方法,对待不同的产业还是应该有所区别。相对而言,我国政府对不同产业的扶持政策显得不够灵活,反映出一些部门的政策惯性和思维僵化。
上面说的都是体制问题,除了体制问题之外,还有整个行业的问题,这才是政府需要做的事儿。由一些著名IT企业组成的商业软件联盟(BSA),对24个国家发展云计算的基础环境做了一个评分和排序,中国得分比较低(47.5分),排在21位。印度排在我们前面。尽管我国云计算的投资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要不然全球云计算大会也不会选择在中国召开,但是对于产业环境的建设其实是滞后的。
我国发展云计算有几个产业环境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带宽,当然现在有宽带提速工程,但是至少目前来讲,这个带宽水平包括工作环境很难达到云计算的要求,受带宽的限制非常大。云计算所有的计算能力、所有的软硬件都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用户只有一个键盘、一个显示器和一个输出入的设备,对带宽速度要求很高,而且还要非常稳定,不能今天能用,明天就不能用,所以网络的带宽和网络的稳定性对于云计算来说是非常致命的事情。
再一个就是标准,现在我国也在做这件事,一些标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但是我们已经建了那么多数据中心,如果标准不是特别一致或者大家没有统一的看法,将来互联互通会非常困难。
此外,还有一个安全问题。安全有很多层次,有些事情现在已经可以干了,比如商业层次的安全,服务供应商和用户双方首先要有一个合同,规定如果出现问题服务商应该负什么商业责任,但是现在连这种范本都找不到。没有一个规范的东西,用户都是在试用。在这些方面国家可以出一些指导性的规范,比如合同范本。明确对厂商和用户的要求、违约如何赔偿、出了问题怎么解决等等。有些国家实行审批制度,评定云计算服务商的安全等级,这些事情不一定都由国家来做,也可以让第三方去做。
刚才说的是商业安全,国家安全更复杂一些。其一,要选择不同的部署方式,保密的内容可以用私有云,不上公用网络。现在每个部门都是一个信息孤岛,一个信息中心、几台服务器的模式。如果搞成云计算,只要规模够大,成本必然降低,而且每个部门的维护人员也会减少。由服务商集中维护,广大用户使用,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而且还能保证安全。其二,要考虑长远的安全问题,如果外国设备占的比重比较大,那么肯定有不安全的问题。但这也取决于国产设备的制造能力,如果整体的产业能力不行,那也只能选择国外设备。解决长远安全问题的关键还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产业能力、制造能力和配套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保障安全,比如美国规定凡是政府信息比较多的云计算的应用,服务器不能设在境外。服务器在境内,这样相对可控;但是只要上了网就没那么可控了。当然出现紧急问题时在境内比境外好控制一点儿。
以上谈的几个都是大问题,但是说来说去,我觉得云计算发展最大的问题是需要培育市场、培育产业发展环境。当然我们最擅长的是补贴、投资,但是这两个是不契合的,所以我觉得这是体制问题。从云计算这一个产业反映出此类问题:所谓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如果按照过去的一些做法,可能是不合适的。我们通过云计算的研究发现确实有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什么都需要补贴,这种补贴或者调节应该引导数据中心往那些气候比较好、能量比较富集的地方转移,而不是全国各地都去补贴。至少我们应该有这个认识。
发展云计算产业的几个建议
中国经济时报:前几天全球云计算大会在上海举办的时候,有26只云计算概念股上涨,参会的云计算专业领域人士围绕实用性进行了交流,推高了云计算产业的热度,围绕下一步如何发展这一产业,您对政府和企业有哪些忠告或者建议?
田杰棠:从企业或产业的角度来讲,我觉得有一个问题可以去重视。电信运营商正在涉足云计算产业,现在的企业可能还感觉不到即将产生的后果。如果电信三大运营商都在里面竞争的话,恐怕一般的企业会处于劣势。因为他们掌握了网络,这个情况比较严重。只要做云计算都要通过网上传输,就像做微信一定要通过数据流一样。电信三大运营商控制了网络骨干,如果有一天云计算搞起来了,既掌握着网络的渠道,又提供云计算的服务,那样别人就赢不了他们。这个情况要引起重视,注意以后有没有垄断的风险。
对政府就是刚才谈的那几个忠告。首先对中央政府来说,从思路上还是以应用为主,而不是那种传统的产业补贴。要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区别对待,而不是不分什么产业都一律采取一种方式扶持。
其次,要对地方政府的投资进行指导和协调。因为地方政府现在还没有自我约束机制,美国的州都是自己约束自己的投资行为,我们国家和美国不一样,地方的投资行为基本上要靠中央来约束,就是发改委的审批。在未来审批职能不断下放的情况下,中央政府怎么来约束不合理的投资冲动?这个需要考虑。第一点就不要推波助澜了。对于那些不鼓励大家都已经干得热火朝天的事儿,为什么还要再补贴它?第二点数据中心有规模效益和布局的特点,中央能不能发挥统筹的功能,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比如牌照这种方式,对地方行为进行控制?可能审批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不符合这个时代的潮流,但总归还需要中央政府以各种办法去指导一下。
最后,要把产业环境建设好。包括宽带、标准、安全,这都是非常难干的事儿。其实补贴这种措施一个部门就可以决定,比如基建可以补,科技项目可以补,技术改造项目也可以补,每一个部门都可以干这个事情。产业环境反而是非常难办的事情,比如标准归谁管?标准委还是工信部,还是他们联合起来?只要是需要部门联合起来做的事情一般做起来比较难,一旦涉及到部门比较多的时候就很难推广,当然恰恰产业发展需要做这些事情。还有安全的问题,这也不是一家可以做成的事情,估计将来商务部、科技部、工商局、发改委这些部门都有可能参与进来,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这个其实考验的是中央政府统筹和协调的能力。这些问题本质上都是体制问题。
对地方政府来讲,我觉得一个很大的忠告就是要注意风险。这个风险主要是发展的风险。对这么多遍地开花的数据中心,过剩的风险一定要提醒。
我觉得目前过剩的风险已经很明确了。现在还是处于基础设施建设期,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感觉不到风险,一般认为先投资最后再出效益,但是效益能不能出得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一个地方不适合发展云计算,又热又没能源,光一个电价成本都支付不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有多好的服务能力才能维持下去?
最后一个我觉得政府部门可以作为“率先用户”,示范推广云计算服务。现在工信部已经发文在全国18个地方建设电子政务云。政务云的建设规模越小其效率越低。如果一个乡镇搞一个电子政务云恐怕没有什么降低成本的效益,但要到一个省里的各个部门或者中央各个部门,效益就会显现出来,规模越大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