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能拯救转型困境中的宏碁吗? 云和虚拟化
云计算并非万能良药,宏碁面对的转型之路比前两次更加艰难。
宏碁,这家全球第四大PC生产商,曾经凭借上网本几临登顶,也瞬间被其拖入“危险区”。
如今,宏碁正处于行业转型的困境中。当PC时代衰落,整个台湾科技业都陷入了下滑态势,宏碁创始人施振荣再度出山,试图第三次再造宏碁。
年过七旬的施振荣找来看似万能良药的云计算,但是,在此之前,戴尔、惠普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这一方向,却成效不彰。施振荣有什么回天之术呢?
第三次再造
优秀的工程师、传统的中国生意人、先锋派经理与国际企业家于一身,有远大的志向和宽阔的视野。这是美国《商业周刊》对施振荣的评价。
去年第三季度,宏碁净亏损达131.2亿元新台币(约合4.46亿美元)。而在财报公布后,公司原CEO王振堂、原总裁翁建仁先后辞职,施振荣重新出山。上月,宏碁任命台积电前销售总监陈俊圣为新任CEO。
施振荣能够再次复兴宏碁吗?答案可能不容乐观。
根据宏碁几天前公布的2013年第四季度财报,其营收为867.0亿元新台币(约合28.69亿美元),同比降低5.9%;净亏损为76.3亿元新台币(约合2.54亿美元),而上年同期为净亏损33.7亿元新台币(约合1.13亿美元)。
IT观察人士贾敬华指出,上一次宏碁出现危机,是施振荣力挺意大利人兰奇出任公司CEO,通过创新的营销方式,将宏碁带出困境。这两年,PC市场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市场一片繁荣,但宏碁却一直抱着PC这棵大树不放,转型之路相当艰难。
在对宏碁的两次改造中,施振荣一次将宏碁业务简化为品牌和制造业务;另外一次,则是让宏碁专注做品牌,两次的策略都促进了宏碁的快速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前两次宏碁再造的大背景是:公司内部策略有问题或者总体经济不够景气,但这次面对的却是PC产业结构性转型。也即:利润中心或利润来源需要彻底改变。
临危出山的施振荣,经过两天的会议、与近40位高阶主管讨论后达成变革方向的基本愿景:未来宏碁将致力于让使用者自建云(BuildYourOwnCloud),从硬件公司转型成为硬件+软件+服务;公司将通过向软件转型实现复兴。
按照设想,未来宏碁不仅卖硬件,还要加上软件与服务,让消费者在自己的机器上自建云,如音乐云、照片云等各类别的云,这些自建云建立在开放的平台上(AcerOpenPlatform),具有可靠、易用与随享三个特色,且服务会越来越多。
在云计算的生态系统中有四个核心角色:拥有者、建设者、运营者及使用者。使用者是指各种云计算服务的最终用户;建设者指建设云环境的厂商,包括提供各种基础资源、解决方案和服务的供应商,如软硬件产品、信息安全、支付、网络服务等,也包括云环境的集成商;拥有者指云计算服务的各种IT资产(包括硬件资产及软件资产)的所有者;运营者指负责云计算环境及服务的后期运营、维护、管理的厂商。在大部分情况下,拥有者及运营者可能是同一家厂商。
“对于传统IT企业而言,在进入云计算时,需要考虑短期以及中长期企业在云计算生态系统中希望扮演的角色。”一位曾服务于亚马逊云计算业务的华人工程师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目前,云计算服务主要分为公有云和个人云两个领域,宏碁更喜欢在个人云领域有所作为。除了亚马逊,苹果、谷歌等都在云计算领域“先行一步”,宏碁还是晚了一步。
在其看来,宏碁品牌的核心偏重于渠道经营,缺乏软件基础,更勿论软、硬件的实力整合;而另两家PC厂商惠普、戴尔,走的是云计算+服务器路线,基础相对成熟,但转型也不尽如人意。
短期内,宏碁预期的新利润中心至少在财务上还没有体现。陈俊圣不久前曾坦言,在推广被称作“BuildYourOwnCloud”的云计算服务方面,宏碁仍然处于早期阶段,但他也称一旦拥有足够大的用户群,宏碁计划通过云计算服务创收。
转型阻碍
1976年创立的宏碁,2002年将自有品牌和代工品牌分割,重新划分为Acer(宏碁电脑)、BenQ(明基电通)、Wistron(纬创资通)。宏碁专注个人电脑,为自主品牌;明基也是自主品牌,主做数码产品;纬创资通主营代工生意,这是其成长中重要的一笔。此后,宏碁进入快速扩张期,相继收购Gateway、PackardBell等公司。2009年,宏碁借助上网本,战胜戴尔,成为全球第二大PC巨头。
但是,宏碁成功押宝上网本上位后不久,就被iPhone、iPad抢去风头,上网本业务极速萎缩,瞬间从沸点降到冰点。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宏碁过去的成功更多依赖于微软与英特尔(Wintel)的强大联盟,Wintel把软、硬件规范好后,再以快速大量的产品打进市场;其本身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研发,甚至制造也进行外包,能够大幅降低成本,低价获取市场取得规模效益。
正因其成功的根基如此,面对移动设备市场,宏碁内部发展意见一直不统一,以王振堂为首的保守势力认为,宏碁不能动摇PC业务的根基。虽然其间尝试手机业务,但始终没有将其作为业务重点,而是将宝押在平板电脑身上,再一次错过机会。
有个例子是,2008年,宏碁以60亿元新台币并购了倚天手机。但几年之后,曾经略有声势的倚天手机早已不见,宏碁手机却仍处于试水阶段,一年出货量的乐观估计也只有100万~200万部。
“宏碁虽然很了解自己手上的产品,却可能不那么了解客户,无法让客户变死忠。”《蓝海策略台湾版》作者、台湾交通大学管理科学系教授朱博涌指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以宏碁、HTC等为代表的台湾发展自有品牌有两大困境,第一个是“对产品了解很多,对客户了解太少”;第二个则是,当趋势移转时,台湾企业无法及时反应,因而错失商机。
对于前者,朱博涌分析称,台湾品牌一向以产品及价格领先同业,吸引到的是以性价比来决定要不要买的消费者,这种精打细算的消费者,忠诚度本来就不高,当下一个产品推出时,一样用性价比来判断,当别家公司有更适合的产品时,就买别家的东西了。此外,宏碁是透过经销商销售产品,不是直接与客户接触,但苹果与三星都有直接卖给消费者的终端据点,在了解客户这一点,苹果、三星显然强很多。
这种以性价比为出发点的思路,是典型的硬件思维。当产业的游戏规则改变,硬件利润被压缩,软件及应用才是获利王道后,宏碁没有看到PC的辉煌已经是强弩之末,还在高歌猛进,并沾沾自喜。
或被并购
从某种程度而言,施振荣再度出山与2009年联想创始人柳传志重新复出如出一辙。
柳传志当时只是淡出联想集团的管理,但并未真正退休,而是以联想控股作为舞台在更高的一线搏杀,而施振荣是真正的休养生息,10年间把精力花在了文化和公益上,需要多久才能恢复昔日操盘企业的敏感度尚不得而知。
有接近施振荣的台湾企业家透露,更大的问题是这位70岁老人的健康隐患,施振荣的健康状况良好,但其心脏搭桥数量已达双位数,已经很难承受高强度的企业管理工作,这让宏碁的再造工作又增添了几分隐忧。
中国互联网行业协会秘书长李易认为,台湾本地市场空间太小,难有科技业最关键的产业标准定义能力,比如操作系统源代码、基础通讯专利等。台湾企业也不会选择韩国模式,倾尽全力打造一个品牌,因此只能走国际路线。
以上导致的结果是,发展顺利的时候,自然无忧;一旦出现寒流,战略收缩的时候,就容易崩盘。因为公司是国际化系统,很庞大,但台湾本土的市场又不足以支撑其运营。
如果施振荣无法挽救宏碁,那么宏碁会走上什么道路?就目前宏碁的市场表现而言,最终答案或许是如同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被并购。
目前,宏碁主要的“绯闻”对象有三个,分别是联想、华硕和宏达电(HTC)。其中,联想在几年前曾经明确向当时的掌舵人王振堂表达过收购意愿;但是,联想业务重心已经变为PC+,近日又频频传出重新争夺IBM低端服务器的消息,仅有PC业务的宏碁并不是理想的并购对象。同理的,还有戴尔、惠普等传闻中的并购对象。
意外的是,另一家PC厂商华硕。境外资本市场曾有人建议,宏碁与华硕合并组成“双A”组合;华硕的掌舵者施崇棠本就是宏碁创业七人之一,两家公司氛围接近,双方合并的难度最低。此前,施振荣也曾就此公开表示顺其自然,施崇棠则称持开放态度。如果两者合并,本质上不是转型式并购,而是合并成为一个PC巨无霸,还是要面临目前PC行业的转型抉择。
与宏达电合并“双宏配”则是台湾媒体热炒的话题。HTC与宏碁产品线恰好互补,有望复制联想“PC+”的转型道路,前景更被资本市场看好。但是,在智能手机市场,HTC也处于转型泥沼之中,很难保证两者的结合一定是1+1大于2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