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力加定力 电商巨头的云计算战争云和虚拟化
2006.65亿美元VS 3155.93亿美元
当阿里巴巴双十一全球购物狂欢盛宴以912亿元交易额完美收官,两家互为镜鉴的互联网商业巨头、高科技公司—阿里巴巴与亚马逊的当日估值亦就此定格。
在亚马逊长期不盈利的背景板下,云计算业务的脱颖而出给了众人分析该公司高估值的有效抓手。事实也正是如此,具有绝对先发优势的亚马逊,凭借其云计算业务Amazon Web Services(下称AWS)的布局在近期被宣告获得了超乎想象的回报,其不惜花费重金也要超前布局的坚持,亦得到了华尔街的充分认可。而6年前即已布局云计算领域的阿里巴巴,亦有机会在方兴未艾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占得先机。不过,亦有分析指出,2014年后尽管阿里方面仍有不少劲敌,但基于上市考量和随后对于O2O的倾力争夺,多少延滞了其本应更快的步伐。与亚马逊千亿美元的估值落差,恰来源在于此。
与20年前整个世界向PC端转化的局面相似,今天互联网世界正向云端转化,云计算或将成为一切生态的基础,一切服务的基础。
海通证券通信行业高级分析师徐力更将此趋势延伸至偏远地区大型IDC机房的机会。他认为,承接互联网巨头公司云计算乃至大数据存储的规模型IDC机房,将迎来不可多得的机遇。目前,重中之重是要加紧在边远地区跑马圈地。
AWS的成功
“取代完全依靠硬件才可运行项目,如今我们已经拥有了云,它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信息资源,并创造虚拟设备。”
1994年4月,美国新经济杂志中的翘楚《连线》,对于“云”如此介绍。
实际上,云计算是计算机任务处理的一个商业化延伸。在众多对于“云计算”的定义中,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T)的定义被普遍认可:这是一种按量付费的模式,它提供可用的、便捷的、按需的网络访问,进入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共享池。
更简单来讲,云计算就是把原先需要自建的数据处理业务交由第三方管理。比如,现今许多企业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互联网数据中心(Internet Data Center,下称IDC),要么自建,要么租用,供网站经营或内部运营之用。而有了云计算之后,这些企业完全可将这类需求外包给一家专门从事该项业务的科技公司。他们则不用再操心硬件是否需要维修,软件是否更新到最新版本,安全补丁是否齐全,散热架是否正常等问题。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士,他们只需要专注于自身业务即可。
深得华尔街青睐的亚马逊正是依靠超前布局云计算领域杀出重围。尽管其依靠Web向企业提供IT基础设施服务的AWS云计算业务,在2006年成立之初并没有显露出多少优势,但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一直在坚持,“云计算让人们可以远程控制其业务。我们认为这项技术将变得很有意义,也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创造真金白银的财政收获。”
9年后,贝佐斯的寄望终于在真正意义上成为现实。亚马逊最新公布的2015年三季报显示,当季AWS占亚马逊季度销售总额的8%,占营收总额的52%。其季度营收达2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2亿美元有78%的增长,成为亚马逊最大的营收增长板块。在连续亏损了20年后,亚马逊也终于成功扭亏为盈,而AWS则被视为关键。
在全球扩张的道路上,亚马逊本身就是云计算的重度用户,其服务器多达200万台。与此同时,伴其身侧的云计算业务客户亦超过100万家,行业覆盖至医药、传媒、宇航业等,包括第一资本(Capital One)、美国国家安全局、中央情报局等在内的很多大型企业、机构都是AWS的客户。
AWS的积极营收趋势也开启了该业务良性循环:取得正向营收;投入资金以推出更多功能与服务;吸引除初创公司外的更大用户;再次获取营收。这就意味着亚马逊的云计算服务将逐渐变得越来越廉价,但服务内容却越来越健全。
有鉴于此,资本市场对AWS的认可度亦大幅提高。如今,亚马逊整体市值已达3155.93亿美元,正逐步接近重塑估值模型后JP摩根给予其3388亿美元的估值。
在AWS的强势之下,其他美国互联网巨头如微软和谷歌必须提供差异化的云计算服务。目前,这些企业除了提供比AWS更低价的原始计算服务外,已增加了新的数据中心和软件内部开发等创新型服务。
阿里云布局
作为首个进军云计算市场的选手,AWS的先发优势便是其成功关键所在。从成立第一天开始,这家公司就一直将几乎所有利润用于新技术的研发上。如今,它终于在云计算上遥遥领先,并最终有希望超越其原有的网络零售业务。
事实上在中国,包括拥有互联网数据中心资源的运营商或IDC提供商、具备强大技术和资金储备的互联网企业,亦纷纷开始在云计算领域跑马圈地。这其中,电商巨头阿里巴巴或有机会先行尝到胜利果实。
6年前,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云计算子公司阿里云,开始投入为第三方企业提供服务的云计算平台。经过持续投入和建设,阿里云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云计算服务平台。
今年7月,阿里巴巴宣布对其阿里云战略增资60亿元,用于国际业务拓展,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基础和前瞻技术研发,以及DT(Data Techonology)生态体系建设。在最新一季财报中,阿里云收入增幅达106%,超过亚马逊AWS同期增速。
“数据将会是未来创新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马云表示,“必须在数据技术上不惜一切的投入发展,我们正在努力让数据和计算能力成为普惠经济的基础。”
是的,投入仍在继续。2015年9月8日,阿里云位于淳安的千岛湖数据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可容纳万台服务器。采用深层湖水制冷,一年可节电约数千万度。而此前,2015年3月,规模更大的阿里张北云数据中心项目也已开工。规划占地450亩的该中心,可满足30万台服务器的机位规模。未来5年内,北方区域80%左右的云计算、大数据业务量等都将迁移至此。
除了在国内广泛布局数据中心,阿里云也在不断拓展国际市场。目前,其已经开放了包括美国硅谷、新加坡在内的8个数据中心,为全球超过百万的各类客户提供服务。国际业务方面,今年以来业务量增量超4倍。未来,阿里云还将在日本、欧洲、中东等地设立新的数据中心。
“中国经济未来的奇迹一定在于生产力的释放和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给内需激发带来的跨越式发展机遇。”马云曾经表示,“中国不是缺乏内需消费力,而是要思考如何引爆消费力,未来阿里巴巴提供的服务会是企业继水、电、土地以外的第四种不可缺失的商务基础设施资源。”
布局IDC机房三年十倍增长
马云的思考与海通证券通信行业高级分析师徐力的观点不谋而合,在后者于今年陆续发布的关于工业4.0及IDC机房的系列研报中,徐力明示,互联网将会和水、电、煤气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他更进一步详述称,在这一过程中,承接互联网巨头公司云计算乃至大数据存储的规模型IDC机房,将迎来不可多得的机遇,三年十倍增长实不为过。
事实上,就像“挖金矿发财的很少,但卖锄头的人却成功了”。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新模式、技术、思维和方法层出不穷,投资者或许很难判断对与错,但是,无所谓这些新东西成败与否,作为其发展的必要载体,IDC机房则稳赚不赔。
对于作此判断的具体逻辑,徐力在其系列报告中进行了详尽阐述。他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不同种类的云服务说起。
通常来看,它分为三个层面IaaS—PaaS—SaaS(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将它们的概念和区别深入理解,是了解未来发展趋势的关键,这也是其与部分同行对同一家公司得出不同结论的关键。
徐力认为,所有需求最终都来自人类本身,“我们用智能手机,用的是功能,也即是软件。例如微信,通过微信,我们进行大量而简洁的沟通。例如淘宝,我们在其上买卖商品和金融服务,这就是SaaS。”
“当某款软件使用的人到了一定的数量级,这款软件就不仅仅是软件,而是平台,例如淘宝,买家与卖家不再是一对一的沟通交易,而是买家—平台—卖家的交易方式。平台支持买家和卖家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PaaS。”徐力表示,“而构建平台的基础设施,就是服务器集群和容纳服务器的IDC机房,这就是IaaS。整个产业链是通过‘大量的个人用户—SaaS—PaaS(互联网平台)—IaaS(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提供商’连接到一起的。”
因此,徐力得出一个极其关键的结论:真实的需求来自广大用户,但人们的需求不会与IDC机房直接连接,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所以,IDC机房的直接需求来自各个互联网平台。未来将是大量的小规模需求被SaaS和PaaS吸收,IaaS将只和PaaS连接。
举例来讲,某创业团队开发一个APP(由于高速无线网络的发展,或许将来也会转移手机网页应用),现在的情况是自己租用几个机柜的服务器,利用这些基础设施运行自己的APP。而将来就会不直接租用服务器,而购买大型云计算中心的服务,从亚马逊的数据判断,这将减少这家创业公司50%的IT成本,在云计算服务商提供的服务基础上完成SaaS和PaaS,无需关心IaaS。也即意味着,IaaS,批发将是未来的主流,零售将被淘汰出局。
“在美国这已经发生,大家看看亚马逊和微软的年报就可知,作为快速发展的中国,或许会很快,5年后同样的情况将出现在中国。”徐力认为。
谁拥抱BAT谁就拥有未来
按照徐力的说法,未来以IDC机房为基础的IaaS运营平台将成为主流。那么对于IDC机房供应商来说,谁和拥有IaaS运营能力的企业合作,谁就有未来,其他的将被淘汰。而这一领域将获得三年十倍的增长。
目前,在国内具备强大技术和资金储备的互联网企业屈指可数,包括阿里云、盛大云、天翼云、联通沃云、腾讯开放平台、百度开放平台等在内的实力云平台提供商或不超过十家。排除自己本身即有大量数据存储空间的运营商,事实上,可供第三方IDC机房提供商选择的大客户也只能是BAT.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建起了IDC机房就能获得大客户的青睐。通过行业调研,徐力发现,符合 BAT全国甚至全球布局需要的规模庞大、效率极高、成本低廉、选址合理的大规模IDC机房在国内基本为零,可以说极度稀缺。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美国大于2000平米的数据中心已经超过570个,而中国数据中心数量虽然已经接近45万个,但超过2000平米的数据中心仅有50个左右,不足美国同等规模数据中心的9%。因此,未来大型IDC机房将成为云计算乃至互联网市场的又一热点。
对于IDC机房提供商来说,有两方面值得注意。一方面,建设IDC机房需要考虑能源供给、土地供给、网络联通、气候环境等。但这些技术标准都是要为客户服务,没有上述BAT级别的大客户,这些技术标准无法转变为市场利益。因此,IDC机房真实门槛在于与大客户合作与共赢。
另一方面,一旦先行占有了大型IDC机房产业链上游,能够后来居上的竞争者也会很少。因为容纳几十万台服务器,几百G甚至几千G带宽网络,需要上百亿度的电力,上千上万亩土地供应的大型IDC机房不是一点点资金可以玩转的。在行业跑马圈地时代发力,先发优势将会非常明显。
从这个角度来讲,未来小型IDC机房将面临逐步被淘汰的命运,在中心城市的中大型IDC机房将承担起如计算机“内存”般的功用,而偏远地区的大型IDC机房将成为“硬盘”,承接绝大部分数据应用。
偏远地区大型IDC机房的机会
“我们认为偏远城市是硬盘,中心城市是内存,将化解云计算中心成本和性能的矛盾。”徐力在其系列报告中表明。
无论从土地、气候、电力、维护还是PUE(能源效率指标)的控制上来看,偏远地区作为云计算中心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远低于中心城市。其难点仅在于如何同中心城市或是中国“八横八纵”的国家级骨干光纤网相互连接,以不损害中心城市的用户体验。
要实现这一目标建设成本很高,或许需要数百亿上千亿的投资,从十年的角度看,获益不多。但是,跳出通信行业的范畴,看看全国的情况可以发现,光纤网络的投资,主要在于传统的管道铺设和土木施工,如果能够利用其他行业的基础设施,加上少量施工,偏远地区和中心城市的光纤连接成本大幅度下降。目前,中西部地区和中心城市已经通过这些行业的网络连接完成,实际上已经给光纤网络的连接减去不少阻力。
“美国的大型机房是中国10倍,中美虽然政治制度不同,但是技术路径不会有什么区别,美国的大型机房处在偏远地区,中国也不会例外,这是技术和市场运行的自然结果。中国偏远地区IDC机房从零开始,比拼的就是全国布局的能力和速度。在某个地方,一旦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别的地方将难以竞争。试想,深圳现在已经建立好完整的电子制造产业链,那么在广州建立电子制造产业链成功概率有多大?中心城市机房由于数量多、规模小、PUE高,将发生优胜劣汰的现象,中心城市的IDC机房将会中型化,如果有公司能够把握这种趋势,也是三年十倍的空间。”徐力如是表示。
在投资标的方面,徐力建议,“对于偏远地区IDC机房,毫无疑问,*ST美利是最佳选择。迪威视讯在内蒙古也有布局,战略建议重视大客户获取和融资渠道的拓宽,持续观察。至于中心城市的CDN(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即内容分发网络)可以关注光环新网,战略建议抛弃掉与全球龙头合作分成的幻觉,专注于中心城市CDN机房的建设,快速融资和并购其他二线城市的中型IDC机房。对于中国联通,可以关注IDC机房价值重估。宝信软件则可重点关注宝钢退出上海后能源与土地的优势,建议构建长三角地区CDN的龙头地位。此外,四川金顶、朗源股份、蓝鼎控股、龙宇燃油,战略建议快速成长为地域的CDN龙头,伺机而动。网宿科技则是CDN的软实力全国第一,现在开始迎接地域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