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数据中心所实现的和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绿色数据中心

2012-11-14    来源:机房360    
服务器是21世纪的信息工厂,是实现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等业务的服务平台。从物理层次看,数据中心主要由IT设备、配电系统和空调系统3部分构成。IT设备是
     服务器是21世纪的信息工厂,是实现数据信息的集中处理、存储,传输、交换、管理等业务的服务平台。从物理层次看,数据中心主要由IT设备、配电系统和空调系统3部分构成。IT设备是实现数据中心功能的核心部分,用于数据处理(服务器)、数据存储(存储设备)以及通信(网络设备)。配电和空调系统则用以保障IT设备系统的正常运行。其中,配电系统用于直流、交流转换,并确保为IT设备提供可靠、高质量的电源;空调系统保证IT设备在正常的温度和湿度下工作。
  
  根据《通信行业十二五规划》国内绿色数据中心的标准将在十二五期间出台。目前国际上普遍的理解是,绿色数据中心是在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方案以达到最高能效以及最低的环境影响。绿色数据中心通过充分利用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最新信息技术,满足企业数据安全标准并具有智能管理系统。从绿色数据中心的实现途径来看,主要有提高能效水平以及利用绿色能源两方面。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大实现途径以及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
  
  绿色数据中心实现途径一--提高能效水平
  
  业内常用PUE(PowerUsageEffectiveness)作为数据中心的能效指标来评价数据中心是否高效。PUE为数据中心总能耗与IT设备总能耗之比,PUE值越低,能效越高,说明更多的能源被用于IT设备来执行数据中心功能。绿色数据中心必须是高效的数据中心,其PUE通常低于1.6,有的甚至低至1.3。由于大量低能效水平的小型数据中心存在,我国数据中心的能效水平相比欧美发达国家偏低,在2.0-2.5范围内。以PUE为2的数据中心为例,IT设备是数据中心能耗的主要部分,占到50%,空调设备占到40%,配电系统占据剩下的10%。若要达到绿色数据中心的标准,除了要应用高效节能的IT设备外,通过一系列节能措施降低空调系统和配电系统的能耗也极为关键。
  
  通过提高能效来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在我国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标准的缺失带来了混乱。无论是系统集成商、设备商、建筑商,或是解决方案提供商,都缺少整体性的统筹规划,在宣称绿色数据中心的同时却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其次,对于那些已经建成的小型数据中心,通常不具备用于提高能效的预算及相关人力资源。尤其是那些用于银行、金融机构、科研机构的数据中心,价格敏感度相比一般企业更低,其对于提高能效所做的努力和投资就更小了。再次,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建成绿色数据中心的难度有较大差异。理想的数据中心应该建立在温度较低地区,以减少冷却耗能。根据通信行业十二五规划,新建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PUE值在1.5以下。这一指标对于华北、东北等地问题不大,但是对于东南部、南部地区则存在较大压力。
  
  绿色数据中心实现途径二–利用绿色能源
  
  随着数据中心的爆发式增长,仅仅通过节能已不够缓解节能减排的压力。选择绿色能源作为数据中心的电力来源,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已成为数据中心发展的新趋势。尤其在欧美发达国家,数据中心运营商已不仅仅停留在提高能效这一途径,而开始利用绿色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水能等作为绿色数据中心的电力来源。以美国市场为例,各大型IT公司都开始重视绿色能源的利用,雅虎和谷歌作为绿色能源利用的先行者,不断加强在选址以及绿色能源利用的投资,截止2011年其绿色能源占整个电力消耗比例中分别为56.4%和39.4%。而较为老牌的IT企业如IBM,亚马逊、苹果,数据中心的建设较早未考虑到电力来源的问题,绿色能源在整个供电结构中占比较低,分别在12.1%,13.5%,15.3%。另外,作为拥有8亿多在线用户的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的绿色能源占比为36.4%,并且已加大绿色能源的投资,其新建的位于瑞典的数据中心所消耗的电能100%来自风力发电。
  
  利用绿色能源,把数据中心建设在绿色能源丰富地区,如风能丰富的内蒙古地区,是业内公认的美好愿景,但其发展面临着无法避免的困难和挑战。首先,统一的电价缺少经济激励。在我国,电价统一,无法将来自绿色能源的电与普通燃煤电厂的电区分开来。对于数据中心运营商来说,即使把数据中心建造在内蒙古,消耗来自风能的绿色能源,却也只能接受国家电网统一的电价,而不能享受优惠的绿色能源电价。其次,从资产管理和设备维护的角度,大多数运营商不倾向于把数据中心建造得太偏远。除了那些大型企业,如三大电信运营商、华为、腾讯等,很少有运营商可以做到工作人员可在一两个小时达到现场。而对于银行等可靠性要求更高的数据中心,机房与总部分离更是不现实的情况。最后,远距离数据中心其实是一个云的概念,在美国较为成熟,但在中国还是非常新兴的概念,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设施。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