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建设之路 未来应该怎么走?绿色数据中心

2013-01-18    来源:比特网    编辑:佚名
截止2011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13亿,数量排名居全球第一。而在全球市值TOP 25的互联网公司中,来自美国的有14家,来自中国的有6家,俄罗斯2家,日本和韩国均仅有1家。

  根据“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 2012年的互联网趋势的报告,截止2011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了5.13亿,数量排名居全球第一。而在全球市值TOP 25的互联网公司中,来自美国的有14家,来自中国的有6家,俄罗斯2家,日本和韩国均仅有1家。由此可见,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和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市场,也是互联网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互联网公司的多样化服务是如何从一段段代码变为用户终端上的应用?其源头就是通过规模庞大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数据中心,而服务器的数量通常是判断IT基础设施最主要的一个评估维度。目前全球服务器数量最多的公司是谷歌,关于谷歌到底有多少台服务器一直是业界之谜,据说在2009年的时候已经超过了100万台,占当时全球所有服务器总数的2%。电子商务起家,以云计算为未来主营业务的亚马逊,据分析截至2012年3月的服务器总台数约为45万4千台。而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也不甘落后,腾讯的服务器规模已超过30万台,与Facebook基本相当。

  互联网数据中心网络与其他行业相比,区别主要在于规模和成本两个方面。

  首先看规模,一方面是业务的规模,互联网公司都在经历着从单一业务、到单一业务群、到多业务群、到开放平台的发展道路,以腾讯为例,其开放平台已有近30万开发者入驻、有超过4万款应用提交上线申请。因此IT基础设施需要满足庞大的不同种类的业务数量的多样化需求。

  另一方面是用户数,以刚刚过去的2012年11月11日的天猫大促销来说,在大促刚开始的一分钟内,即有1000万用户涌入,全天处理订单数量超过一亿,这样的突发用户的规模,其他行业相比,即便是最严苛的12306的网站相比,也不过每天166万订单。接下来我们看成败,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花钱赚吆喝、用户和流量,甚至大多数互联网公司还没有实现盈利。因此IT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不能照搬其他行业已经走过的道路。那么,该如何建设互联网数据中心?

  通常看来,摆在面前的有三条道路。我们拿吃饭来打个比方,有三种不同的吃法。第一种吃法是大排档,所谓大排档就是但求喂饱肚子,不论营养卫生,也就是有需求就上,不管好坏只求能用。这是很多初创型互联网公司的必经之路,然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业务种类的丰富,流量模型越来越复杂,大排档式的数据中心网络无法满足要求。第二种吃法是满汉全席,所谓的满汉全就是想吃的一定有,不想吃的也有,就是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吃不到的。也许其他行业用户的做法正是采用满汉全席的方案,但是其性价比无法满足互联网公司持续的业务扩展。业界盛传的一个故事是,Google当年也曾聘请了IBM为他们设计数据中心,但经过认真的核算后,发现如果采用此方案则公司会破产。第三种吃法就是营养快餐,所谓的营养快餐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可以丰俭由人,按需所取,另一方面是可以快速复制、标准化经营。无数的事实经验证明,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建设都走上了营养快餐式的道路。

  营养快餐式的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道路如何走,主要需要关注四个方面:模型化,开放性,可用性,简易快捷性。

  首先是模型化。在互联网领域,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速度永远快于IT基础设施的速度。如果针对不同的业务应用设计独立的数据中心,也就是业务与资源绑定,这样带来的问题轻则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不同数据中心模型管理运维的复杂度提升,更重要的是不同业务发展速度的变化最终会让IT基础设施的设计和运维无计可施。因此,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会采用统一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模型以承载多样化的业务,一方面在提升资源利用率和运维效率的同时加快业务部署速度,另一方面通过对于后续业务的预估和新技术的采用和积累,不断优化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模型使其满足业务变化的要求。

  第二是开放性。互联网公司具备很强的技术实力,用“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来形容他们也不为过,尤其是在IT基础设施层面。放眼看国外的谷歌,除了提供大家所熟识的搜索及Android平台业务以外,其所有IT基础设施从服务器、存储到网络,甚至是广域网的链路资源均是自主研发。因此,当某一天他们从ICP华丽地向ISP转身的时候,我们应该不会意外。而国内互联网领域大多数用户近期都有一项很著名的工程,叫做“去IOE工程”,就是在自己的基础设施中,去掉IBM大机/小机、Oracle的数据库、EMC的存储等,这些虽然技术领先产品可靠,但是由于采用了大量的私有化技术,使用户后续的发展被强制绑定,长此以往,前面讲到的Google和IBM的故事可能就要成为现实。正因如此,几乎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只会选择开放标准的技术与产品,

  第三是可用性。对于部分传统行业来说,IT基础设施的要求只是连通就可以,有时候即便是出现中断,对于业务影响也不是很大。而互联网行业来说,IT部门是主营的业务部门,而IT基础设施是生命线,任何的故障都会造成重大且直接的损失,甚至是毁掉一家互联网公司。并且由于前面的“去IOE工程”,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不能寄托在采用私有技术高成本的商用产品上,系统设计的可用性和冗余性就尤为重要。在架构设计、技术路线选择、产品选型等各方面均需要充分评估与验证。虽然互联网用户技术实力很强,并且富有创新精神,但是在数据中心方面,绝对不会为了技术而技术,高可用性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第四是简易性与快捷性。随着基础设施规模的不断增加,如何用最少的人高效且准确的管理维护的大规模基础设施,是互联网用户面对的又一个问题。而在互联网行业,一个应用或者游戏从开发到上线通常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在新业务上线或者变更的时候,如何将IT基础设施从原有下单到基础设施部署一个月以上的时间,缩短到两周以内甚至更短。在激烈竞争的互联网市场,业务的率先上线代表着抢占了市场的先机,因此业务部署的快捷性成为互联网公司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如果腾讯的微信再晚一个月出来的话,那么也许米聊就已经一统江湖,小米手机将会卖的更多。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要求,目前互联网行业数据中心技术发展的速度得到了所有行业用户的高度认可。互联网数据中心的技术领先,个人认为是由其与生俱来的基因所决定的。也许营销能够让一家公司成名,资本能够让一家公司富有,商业模式能够让一家公司抢占先机,但放眼全球,任何一家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强大的技术实力是其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其长期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各大互联网公司都在自己可能会涉及的领域毫不吝啬的加强在各方面的人才和技术储备。就拿数据中心来说,全球的互联网大鳄们已经聘请了很多业内顶尖的能源、制冷、布线、存储、服务器、甚至网络等方面的研究人员,部分研发的成果已经达到了业界领先的水平。从公开的资料中我们已经看到了Google的广域网Openflow实践,使其广域网链路利用效率提升至接近100%;我们也看到了国内腾讯、百度、阿里三家互联网公司共同推进的天蝎计划,通过提出一种统一标准的设计规范,采用以机架为单元,模块化的设计,实现数据中心服务器低成本的可靠灵活扩展。现阶段大部分互联网公司只是做“营养快餐”的“好厨子”,也许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构建其完善的“营养快餐”的全产业链。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