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下步:部署虚拟化和存储基础设施绿色数据中心
随着数据需求的不断增长,目前,业界对于虚拟机的部署和使用已经呈现出了爆炸性增长的趋势。在虚拟环境中,软件程序可以模拟物理硬件的功能,提升硬件利用率、灵活性和成本节约到达一个新的水平。虚拟化的迅速普及,使得企业可以一次运行多款应用程序,带来了存储需求达到了前所未闻的高水平。在需求方面的突然上升,需要有新的存储方法:具体而言,企业需要有一套能够提供有效的管、高度灵活性和高效率的解决方案。
虚拟化的好处
企业已经从虚拟化的服务器即实现了许多好处,节省成本和灵活性。虚拟化使组织更有效地利用数据中心的硬件。大部分的时间,在一个数据中心的物理服务器只是空转。而通过在硬件上实现虚拟服务器,企业可以优化CPU及硬件的使用。该方案成为了企业提升成本效率的理想方案。
虚拟化还允许更大的灵活性。它给组织减少需要物理机器在他们的基础设施和移动虚拟机的方便。如果企业需要更换硬件设备,数据中心管理员可以很方便的将虚拟服务器转移到新的、更先进的硬件设备,方便企业以更低的成本实现了更高的性能。而在部署虚拟服务器之前,管理员需要安装新的服务器,然后将旧服务器上的相关数据转移到新的设备上,这一过程无疑是相当复杂的。而转移虚拟机要比移动一台物理机器简单多了。
虚拟规模化
尽管虚拟化技术正在迅速普及。但数据中心对于虚拟化托管大量服务器的需求仍在大幅飙升,有的企业已经达到20至50台,甚至更多。企业可以通过虚拟化的部署达到相当水平的成本效率,并实现更大的灵活性。此外,一旦部署了虚拟化,服务器的管理也变得更容易。曾几何时,管理一系列纯物理服务器对于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而言可谓是相当艰巨的挑战;而自从部署了虚拟化,使得管理员能够在较少的物理机器上运行相同数量的服务器,大大简化了数据中心的管理。
保持与需求的与时俱进
尽管企业部署虚拟化有着诸多的好处,但越来越多地采用虚拟服务器也为传统的数据中心基础架构和存储设备带来了相应的压力。
某种程度而言,这一问题直接来源于虚拟机的过分普及。原始的虚拟模型在物理服务器中使用本地存储,使得管理员不可能将虚拟机从一台物理服务器转移到一台具有更强大CPU的服务器上。而随着共享存储的引入,无论其是网络附加存储(NAS)或是存储区域网络(SAN),进行虚拟化主机托管均解决了这一问题,也带来了多台虚拟机上堆栈的能力。这种配置,最终演变为今天的服务器虚拟化方案,使得所有的物理服务器和虚拟机均连接到一个统一的存储基础设施。
但这种方法也导致了数据拥塞。一个单一的入口点,可以很快导致失败。而由于数据是通过一个单一的接入点移动的,在需求高峰时期,会造成数据拥塞。考虑到虚拟机和数据量只会不断增加,很显然,存储体系结构必须改善。即基础设施必须跟上数据增长的步伐。
谨慎行事
那些已经将他们的数据中心转移到虚拟化部署的企业都将面临上述这些“成长的烦恼”。早期部署服务器虚拟化的企业已经经历了单一入口点的相关问题,并正在朝着影响逐步放缓的趋势发展。
庆幸的是,对于那些希望最大化虚拟化好处的企业而言还是有希望的。他们能够避免由单一入口点在传统环境的扩张造成的数据拥塞。今天的NAS或SAN存储解决方案必然有一个单一的接入点,调节数据流量,导致需求高峰时期的数据拥塞。另外,企业应选择一款具有多个切入点,并能够在所有服务器均匀地分发数据的解决方案。即使在任何给定的时间,多个用户同时访问系统,其也将能够在保持最佳性能的同时减少滞后时间。
目前,这是最直接的解决方案,但下一代的存储基础设施将带来一些有趣的新的替代方案。
计算和存储整合
下一代的存储基础架构将引入新战略,以应对向外扩展虚拟环境的存储挑战。这种新方法涉及到在存储节点里运行虚拟机(或在虚拟主机上运行存储),随后把将其变成一个计算节点。
这种方法基本上拉平了整个基础设施的水平。例如,如果一家企业使用的是SAN共享存储,虚拟托管通常从最高的存储层开始,最终重建成一个统一的、单一的输入的存储系统。利用这种方法解决与数据拥堵相关的问题,许多企业正在从传统的两层结构转到在同一层上同时具备虚拟机和存储设备的层运行。
总结
尽管面对虚拟化早期发展阶段的各种挑战,但其已被证明是非常成功的。伴随着企业纷纷对其基础设施部署虚拟化,其为企业带来了灵活性、提升了效率并帮助企业节约了成本。如果企业能够继续从他们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并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他们将能够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大规模虚拟环境,提高性能并降低基础设施支出。
本文作者Stefan Bernbo是Compuverde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20年来,Stefan已经设计并建造了众多企业级数据存储解决方案,旨在帮助其客户设计符合成本效益的存储庞大数据集的解决方案。从2004年到2010年,Stefan在这一领域的Storegate公司工作,这是一家具有广泛影响的基于互联网的存储解决方案供应商,面向消费者和企业市场,旨在满足客户最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的要求。此前,他曾供职于全球领先的电信设备及服务提供商瑞典爱立信,参与了系统和软件架构方面的几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