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数据中心之争的惠普的烦心事绿色数据中心
惠普诞生的车库成为历史古迹,并被称为“硅谷发源地”,惠普是硅谷企业的榜样。惠普曾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其一直所倡导的“惠普之道”管理模式,成为了后来硅谷高科技产业辉煌的精神核心。然后,70多年过去了,惠普虽然成为千亿美元的巨头IT企业,但是却面临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冲击,曾濒临死亡的苹果借机超越了惠普,而常青树的惠普却陷入了空前的迷惘。在多个新技术发展的领域,惠普响应过慢,使他在新技术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追随者,这与惠普之道的精神是完全不符的。惠普之道强调创新是惠普永恒不变的信念,公司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开支约占销售额的8~10%,近些年已经超过10%,惠普将创新集中在了客户最需要的层面,为客户的应用提供了更广泛的技术支持。然而,由于研发投入相比创新性企业仍过少、方向决策的错误以及市值过大,都让惠普在新的领域进展不顺。
广为人知的就是惠普的PC业务和打印机业务,惠普的PC和打印机在世界市场上长期占据着第一的份额。但由于受到移动互联技术的冲击,传统的PC业务和打印机业务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高度成熟化,技术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这让PC和打印机市场业务的利润越来越薄。来自中国的联想、宏基(台湾)等企业利用成本优势,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对惠普形成了威胁。惠普已经意识在这两个市场中,随着竞争的越发激烈,惠普获得的利润会越来越薄,这样的投资回报率已经让惠普的投资人们忍无可忍,要求惠普必须转型,去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于是他们看重了企业级的数据中心领域。但对于PC和打印机仍不想放弃,毕竟两大业务可以给惠普带来近700亿美元的销售收入,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市场份额和器件供应商商谈持续降低采购价格。但是带着这样大的沉重包袱,想要快速转型到数据中心领域,也绝非易事。
实际上,惠普进入数据中心领域是很早的,因为惠普的X86服务器占据着世界近三分之一的服务器市场份额,世界第一。服务器是数据中心必不可少、采购量最大的设备类型。所以可以说惠普一直都是数据中心领域的积极建设者。但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兴起,传统的采购一些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就可以搭建起的数据中心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数据中心的用户更喜欢完整的解决方案,喜欢“软”化的数据中心,这对于以硬件起家的惠普来说仍不适应。惠普和其它的企业一样投入重兵去提供全方位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去投资软件。当大家都争相进入到这个领域后,才发现原来大家的想法都是如此的一致,都看好这一块肥肉。迅速地进入数据中心市场里的,有软件巨头微软、甲骨文、Vmware,有互联网巨头谷歌、Facebook,有硬件巨头EMC、IBM,还有无数的创新企业,这些企业的涌入瞬间让这个市场变小了,蛋糕再大,人太多也不够分了。怎么办?回头已然不可能,只能使尽浑身解数表现、发展,战胜别人。惠普原本以为数据中心利润高,市场规模扩大快,但进来后发现进入者还是太多了,目前在数据中心领域可以说是群雄混战,竞争正酣,这条路未来惠普一定也会走的不平坦。
虽然竞争激烈,但是惠普也是存在优势的,数据中心的四大件:服务器、网络、存储、安全产品,惠普都有涉猎。到目前为止,做的都还算不错。其通过收购刀片服务器管理软件厂商RLX,高端服务器厂商Tandem,提升了自身服务器的综合实力,在服务器市场份额做到了第一;通过收购3com,整合旗下的ProCurve品牌和3com、H3C品牌,形成覆盖低中高全系列网络产品线,在网络市场做到了第二。通过收编3PAR,在存储市场做了市场份额第二,在2013年也发布了TippingPoint等一系列新的安全产品及服务。所以惠普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多个细分领域均存在竞争优势,加上惠普全球两万多家的渠道合作伙伴,实力仍不容小视。即便受到PC、打印市场萎缩的影响,在最新一个季度的惠普财报显示,惠普的企业业务收入增至76亿美元,表现抢眼,其服务器业务增长了10%,网络业务增长了3%。在云计算、SDN、BYOD等新兴数据中心技术中,都有惠普的身影,其可以提供业界最全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虽然传统的硬件厂商在数据中心的舞台上展现的机会越来越少,但作为硬件厂商的典型代表惠普,也在积极转型,提升自身软件能力,弱化对硬件的依赖,以便在数据中心这个舞台上可以成为核心舞者。
随着惠普将未来重点聚焦于企业业务、数据中心业务之上时,惠普的大众消费品如PC、平板、打印机等产品地位将逐渐降低,所以惠普品牌必然会渐渐地在大众的普通生活中消失,这正像十年前的IBM,当时IBM的笔记本无人不知,但随着IBM的转型,专注于利润更高的企业市场时,渐渐地IBM的品牌逐渐在普通大众的视线中消失了。虽然这样的转型过程是痛苦的,甚至会引火烧身,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但对于惠普来说,转型势在必行。把握未来,才能占得先机。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据中心市场,必将能经常看到惠普的身影,数据中心这块肥肉对惠普来说是救命的稻草,还是烫手山芋,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