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是什么? 绿色数据中心

2016-01-11    来源:互联网周刊    编辑:村树
人们常把云计算比作互联网时代的水和电,相应地,云数据中心就要扮演水厂、电厂这类角色。

  人们常把云计算比作互联网时代的水和电,相应地,云数据中心就要扮演水厂、电厂这类角色。

  不过,互联网云、IT云、电信云这三类云服务商的使命不同,所指的云数据中心也存在差异。云数据中心提供云资源池的能力,但一般来讲,互联网公司侧重计算存储等平台,IT公司侧重服务器、网络设备和软件,电信运营商侧重传统IDC的基础设施、IT系统和网络链路,三类云服务商所关注的云数据中心概念的外延逐渐扩大。

  哪一类更符合“工厂”的定位呢?如今,云计算用户越来越关注云服务商的垂直控制能力,尤其对运维工作而言,沟通环节越少,协作效率越高。企商在线创始人、象云科技CEO王熠曾表示,客户在做选择的时候不仅关心物理服务器的归属,还关心机房是不是服务商自己的。所以,真正的“云计算工厂”,不能忽视IDC一层的重要性。

  虽然国内一些大型互联网云服务商也会自建IDC,但国内数据中心外连都需要经过电信运营商的网络链路,所以客观上只有电信运营商具备“全生产链”的控制能力。目前,互联网云服务商在数据中心建设上既选择自建又选择合作共建,也是因为他们的侧重点不在这一层,比如百度自建有百度云计算(阳泉)中心,也与中国移动合作共建“百度亦庄新一代搜索数据中心”。

  云数据中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即使大家的侧重点不同,也不会放过任何 “秀肌肉”的机会:今年1月,腾讯云在召开渠道大会之际,曾邀请合作伙伴和媒体顺便参观了腾讯天津数据中心;9月,阿里云千岛湖数据中心启用时,也邀请大批媒体前去观摩;而年度最高级别的数据中心“秀”来自中国电信,习近平总书记6月视察贵州大数据产业时,察看了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的数据机房,并留下“中国电信,志存高远”的高度评价。

  作为“云计算工厂”,这几个数据中心的硬件水平堪称一流,高密、高能效,是这几家云服务商的高能力低成本车间。腾讯天津数据中心可容纳20万台服务器,实际运行PUE低至1.29,微模块、高压直流供电等先进设计也没缺席;阿里云千岛湖数据中心开创国内水冷先河,长年使用自然的湖水冷却,每年可节电千万度;中国电信贵州信息园机房的新风系统,内蒙信息园的智能冷风道系统,北京永丰机房的冷冻水系统,都是节能降耗的“生力军”,内蒙机房的PUE运行值甚至只有1.27。

  一般情况下,我们评价云数据中心时关注点都在这些硬参数上面,服务器密度、能效、节能降耗技术,等等。但事实上,云数据中心的价值不只体现在一处IDC的能力如何大,技术、能效如何先进——这些因素固然重要——但云服务的优劣,还与云数据中心的规模、布局以及运维息息相关。

  云计算属于规模经济,只有聚焦IaaS业务的云服务商,才会义无反顾地选择重资产模式。目前在中国进行大规模云数据中心建设的只有电信运营商阵营,仅三大运营商在内蒙和贵州的云数据中心,投资规划已超过千亿;而短短几年里运营商完成的规模,也令其他阵营难以望其项背。

  电信云背后的力量

  ·运营商云数据中心规划发展概况

  公开信息显示,三大运营商对于云数据中心建设的思路是一致的,从点到面,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两三个核心加多个重点区域的覆盖能力。具体可以看到:中国电信的“8+2+X”战略,规划建设有内蒙园区和贵州园区两大南北核心基地,东北、华北、华东、东南、华南、西南、西北、华中8大区域云资源池,以及X个下沉到城市的边缘节点,并且实行集约化运营;中国联通规划有廊坊、重庆(成都)、呼和浩特、哈尔滨、郑州、无锡(德清)、东莞、贵安、西安、香港十大云数据中心,部分已具备服务能力,运营上开始向中国电信的集约模式靠拢;中国移动正在形成北京、广东、内蒙、黑龙江、贵州五大云计算(大数据)基地的重点布局,同时在各省的云数据中心也在陆续建设当中。

  对于传统以省为单位开展业务的运营商来说,遍地开花式的数据中心建设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为每个省都需要自己的数据中心。但是已经实行集约化运营的中国电信,并没有在云数据中心规划上追求单点覆盖。经过我们了解,这里最直接的原因有几点:一是云计算属于规模经济,扩大规模既能扩充业务容量,又能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彰显中国电信发展云计算的决心;二是满足现阶段用户的要求。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市场部总经理杨居正指出,目前政企用户还未真正突破心理上的问题,他们更希望自己的资源能看得见,因此不愿意将所有的系统上云。虽然它违背了云计算所代表的共享经济的精神,但确实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企业的顾虑一方面是出于对数据安全的考虑,另一方面也跟云服务在某些方面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有关。杨居正说:“政企类用户一般会选择几种策略,比如把不重要的数据放到远端,把重要的数据留在家门口,这是用户能够在心理上接受的一种场景;另一种场景是,把不常用的冷数据放在远端,把经常访问的热数据放在本地,因为客观上网络时延随距离增加必然要增加,很难保证放在很远的地方跟眼前是一模一样。”

  电信运营商的身份对消除云计算用户的顾虑起到一定的作用,我们调研的几类客户(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对此都予以肯定。但更重要的是,运营商的模式很容易解决这类用户的问题,中国电信的“8+2+X”战略中,X代表城市一级的边缘节点,这是离客户最近的云数据中心。中国电信天翼云提供的公有云、托管(私有)云以及传统IDC业务,可以满足企业私有云或者混合云就近部署,客户不但可以突破心理上的问题,实际上也便于一些系统运维工作的进行。

  另外,运营商在机房的设计、建造上坚持高标准、高投入,比如中国电信天翼云数据中心,机房等级达四星级以上,在网络保障和防灾方面有先天优势。

  “云网融合”的能力

  三大运营商关于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的出发点是相同的,要同时承担面向未来的云计算、大数据业务和现有的语音、宽带业务,而且都把“云网融合”视为最终的目标。中国电信将承载集团全部业务的“8+2+X”的资源放到中国电信云公司运营,中国联通也将集团公司云计算业务和IDC业务统筹给中国联通云数据公司,都在为这一步打基础。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总经理吴湘东表示:“下一个五年,应该会有运营商提出来做一家IT企业。能不能把我们的通信能力和以云为标志的IT服务封装起来提供给用户,这是最重要的。”

  “封装”代表了运营商云战略与IT、互联网阵营的不同之处。过去,云服务跟着网络走的意思是,只要有网络连接就可以访问云服务,云资源池的位置无关紧要;但“封装”意味着,网络铺到哪里,云资源池就部署在哪里,私有云、混合云的客户总能找到距离自己近的云数据中心。

  网络是运营商最大的优势,而且国内大网的建设工作一直依靠运营商执行,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一优势将一直保持下去。针对云数据中心之间的连接,中国电信建有数据中心直连专网DCI(数据中心互联网),IDC之间的东西向流量直接走DCI,可以实现跨省业务部署和冗余,提升中国电信天翼云整体服务能力。而中国联通也为上述十大基地规划总带宽超过30T,并将为原有的300多个数据中心机房升级出口带宽,目前这些机房总出口带宽为18T。

  运营商在“云网融合”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比如CDN业务,与蓝汛、网宿这类传统CDN服务商相比,运营商可以将CDN节点部署在更靠近用户的位置,用户体验会更好。中国电信云计算公司建设采购部总经理谢朝建接受采访时表示:“传统CDN服务商只能将节点部署到IDC,而中国电信CDN可延伸部署到局端,我们现在有一些CDN节点放在城域网BRAS和SR旁边,未来规划部署到家庭网关。”

  借助网络的优势提升服务质量,这是所有宽带运营商的优势,但掌控骨干网的电信运营商还有更大的能力,比如在抗DDoS攻击方面,运营商在攻击溯源和流量分流上的能力无人能及。

  “电信级”服务的内涵

  面向未来,电信运营商通过对云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建设,云网资源的整合,在硬件上树立行业的标杆。

  但运营商的软实力,即数据中心的运维经验,同样堪称行业标杆。尤其在今年几次较大的云计算故障之后,人们对运维工作的关注显著提升。

  过去,人们经常用“消费级”、“企业级”和“电信级”来区分IT产品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但“电信级”的服务如何理解呢?举个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客服电话”是现代企业提供的标准化服务,很多企业对客服电话的要求是“有”,而电信运营商的要求是在“99.999??%”的时候能够一次性接通。这是“电信级”服务与其他“尽力而为”的服务模式(例如互联网的免费服务)最大的区别。

  对于具体的云服务,业界都有可循的标准,云服务商也提出可量化的承诺。常见的标准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公安部EAL3安全测评,SLA服务水平协议,可信云认证等,这些标准在特定的行业,或者针对特定的场景有具体要求,比如中国电信推出的政务云,符合等保三级,通过了EAL3测试;天翼云服务的可用性承诺是99.95%,而数据存储持久性最高达到99.99999999999%(13个9)。

  在三大阵营中,运维经验是电信运营商的绝对优势,即使这种能力正在通过人员流动等方式输出到其他阵营,但这种体系化的,带有深刻文化烙印的能力,并非轻易能够融入新的环境。之前我们从中国电信了解到,运维过程中的每一个重要操作都要谨慎行事,需要事先评估操作的风险并确定方案,甚至需要层层审批,双岗双核。这些复杂的流程,是运营商几十年积累的成果,目标也只有一个——降低风险。同时,丰富的经验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效率的问题。

  总结

  前不久,某号称提供“永久主机”的云服务商因资金链断裂停止运营,引起云服务市场的警惕。但整个行业遇到问题不只这一个,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曾指出,在云计算大规模应用当中,保护隐私、保护企业的有效利益,建立公平、客观、实现共享和交换的资源也是产业需要面对的问题。

  云服务商要确保以技术为主导,从规模见效益,要与企业级市场的商业模式契合。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免费的商业模式”,不应出现在企业云服务市场当中。在这个基础之上,互联网云、IT云、电信云在云数据中心建设上的差异,则源于它们使命的不同。长期以来,电信运营商一直在为社会经济运行提供支撑性服务,这是它的使命,与这一领域是否真正市场化无关。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