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厂商专区 > 正文

英特尔卢炬——UEFI时代的开拓者

2010-11-02 中国IDC产业联盟

  中国IDC产业联盟讯 自个人电脑PC出现至今,BIOS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路程。然而,与硬件与软件日新月异发展不相适应,BIOS好似被困住了步伐,27年止步不前。难道它就要这样一直停滞在过去吗?这是卢炬自加入英特尔的第一天起,就成为他和同事们在不断思索与探讨的问题。

  创新带来变革

  2003年,卢炬加入英特尔平台软件部,一做就是七年。“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研发新一代的BIOS。”他这样介绍自己的工作。

  BIOS(Basic Input & Output System),即“基本输出输入系统”,它与个人电脑PC同时诞生,是加载在电脑硬件系统上的最底层的软件代码,具备管理PC的启动、自检及恢复等功能,是连接硬件和操作系统的桥梁,为计算机提供最直接的硬件设置和控制,是所有PC必备的一个关键组成。

  “直到2000年左右,业界还一直在用非常老的BIOS架构。”说起BIOS的历史,卢炬如数家珍。BIOS起始时采用的是16位技术,但直到90年代末甚至2000年,它都还停留在16位。而与此同时,CPU已经从16位发展到了32位,直至今天的64位。传统的BIOS技术无疑已经成为了创新的障碍,影响了整个PC产业的技术发展与进步。

  鉴于此,英特尔从1998年起首先于美国成立了平台软件架构部,一年后,中国也有了自己的团队。“我们做的工作很有意思,就是在用 最新的软件技术来做固件。”卢炬说。他口中的这个固件,就是硬件和操作系统之间的接口,如果制造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人都遵循这个公共的接口标准,那今后无论是开发软件还是硬件都会变得便捷。这个标准,就是UEFI(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中文叫做“(统一的)可扩展的固件接口”。

  从BIOS到UEFI,无疑是PC领域内的一次巨变,这一创新项目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我们在刚开始时并没有取得很大的成功。”卢炬说。据他介绍,2006年,全球新售出的PC中仅有约2%左右采用了这项新技术。“我们当时推广这一技术遇到的阻力非常大。”卢炬坦言。

  但“放弃”这两个字从来不会在卢炬的字典里出现。“我们努力地去完善这一技术,并与客户不断沟通,以确保它可以为更多的产品所采用。”卢炬说。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厂商采用了UEFI技术。到2010年,全球已有50%左右新推出的PC放弃了老旧的BIOS,加入UEFI阵营。

  “这确实是PC产业的一场变革。”卢炬说。在他看来,BIOS是平台创新的引擎,也是实现平台差异性的关键之所在,同时,在中国PC产业界,它也关系到自主创新战略的成败。从2%到50%,百分比大幅度增长的背后,是卢炬及其团队成员辛勤的付出和汗水。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够被业界接纳,对他们而言无疑是最大的鼓舞。

  合作同享发展

  “新一代BIOS技术诞生之后,整个BIOS行业都面临着一个重新洗牌的机会。”据他介绍,BIOS是平台创新的引擎,是实现平台差异性的关键之所在--平台创新、系统管理、安全管理等都必须通过BIOS才能实现。卢炬认为,虽然BIOS创新技术的应用存在较高的技术难度,涉及大量芯片和系统厂商的核心机密和新技术,但这一技术关系到中国PC自主创新战略的成败,因此,推广和应用开发工作再难也要完成。“如果没有创新的功能和产品,本土厂的发展商依然受制于人,只能靠打价格战、获微利而求生存。”卢炬强调到。

  从2006年起,英特尔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原信息产业部)就下一代BIOS技术展开了深入的合作。在信息产业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卢炬所在的团队推动和具体实施了英特尔公司向国内PC企业授权使用下一代BIOS核心技术,也即英特尔EFI平台创新架构,并支持国内厂商研发新一代安全、可管理的BIOS。南京百敖软件有限公司在2008年成为了英特尔在全球范围内第四家独立BIOS供应商。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先生曾说过,EFI BIOS就是中国软件业发展的“蓝海”。如今,中国软件企业就在这片“蓝海”中,发扬自主创新精神,一步一步走向了世界舞台。“英特尔公司开源和提供EFI平台创新架构,对国内BIOS的技术提升具有重大意义。”至今,卢炬依然清晰地记得倪光南先生在英特尔将EFI平台创新架构授权给南京百敖软件有限公司的仪式上,对自己的团队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的硕果,以及其对中国PC产业发展所产生深远影响的高度评价。

  在本土合作的道路上,卢炬和他的团队一起,还进行了很多创新的尝试。在他看来,好的业界标准应该造福于整个产业界,而非少数公司独享。基于这一想法,英特尔于2005年联合10家公司共同成立了非营利性国际组织UEFI,EFI也随之演变为UEFI。这一组织涵盖了国际上知名的芯片、操作系统、电脑及独立BIOS厂商。

  最令卢炬感到高兴的是,UEFI建立后,联想、百敖、浪潮、同方等中国本土PC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并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使得中国成为推动UEFI创新的重要基地。“中国企业UEFI创新方面的作用日益受全球的关注。在2007年6月,在南京举行的UEFI技术大会也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UEFI论坛的技术交流会。”卢炬骄傲地告诉我们。

  业务上的竞争并没有妨碍技术创新和标准上的合作。“没有合作和共赢,即使成为国际标准也无济于事。”卢炬说。正是由于这种共享精神,让卢炬和他的团队一道,携手国际顶尖厂商,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版图。

  团队共创辉煌

  “我们主要的研发力量都在中国,基本上每个项目工程工作都是在国内做的。”卢炬为自己的这个杰出的本土创新团队为骄傲。

  “我们的团队最强调流程,在这方面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卢炬说。在他的团队里,按照不同的情况,每一个项目都要经过5—20道严格的程序才能完成。“有了一个好的流程之后,做起事情就容易多了,这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他强调到。

  卢炬所在的平台软件构架部里大部分的人都是由英特尔自己培养的。“我们非常重视本土创新人才的培养。”他说,他所在的团队现在拥有60名工程师和20名实习生,他们都是来自国内顶尖高校的佼佼者,而英特尔是大多数人的第一份工作。正是这支创新的本土人才队伍,全面掌握着当今BIOS领域的核心技术,引领着这一技术的发展。

  为培养员工的创新精神,保护知识产权,英特尔历来非常鼓励员工申请专利。卢炬告诉说,自己所在的全球平台软件构架部已拥有美国专利400项以上,有两名美国资深工程师连续多年进入公司年度获得专利最多员工名单;中国员工在这方面同样是硕果累累,每年获批进入专利申请流程的约为10—15项。 “特别是李玉福和姚洁文这两位英特尔从头培养的员工,都已有十几项专利正在申请流程当中,非常了不起。”提到团队里这些杰出的员工,卢炬语气中是掩饰不住的自豪。

  “在全球新技术的研发上,我的团队走在了前面,做了非常多的事情。”卢炬说。现在,他的团队已经与总部多个项目组携手,一起推进核心研发项目,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员工飞往美国等地,帮助全球顶级的PC厂商转型采用UEFI。“我们就好像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一线辅导员,去帮助PC厂商能够更快、更顺利地开发新产品。”卢炬笑着说。

  “UEFI Framework替代传统BIOS,是PC产业二十年难遇的机会”, 英特尔亚太研发中心的元老之一、早已经升任英特尔副总裁的王文汉这样评价UEFI创新的意义。而卢炬从加入英特尔至今,始终致力于UEFI技术的研发,他以及他所在的英特尔中国软件与解决方案事业群在从BIOS到UEFI的变革浪潮中,可谓功勋卓著。在采访过程中,他提的最多的也是自己的团队。每每提到这支年轻、高效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团队,卢炬的脸上总是写满了自豪——确实,正是这群活力四射的开拓者,带领PC产业走进了崭新的UEFI时代。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