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何万青——在工作中修行
2010-12-13 中国IDC产业联盟
中国IDC产业联盟讯 2004年,何万青博士在上海成为英特尔大家庭中的一员。一年后,他回到北京,任职英特尔亚太客户响应部门的技术经理,带领团队负责支持亚太区高性能计算、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各种应用在英特尔平台上的部署、性能优化和基准测试等技术推进工作。目前他担任的新职务是英特尔公司数据中心事业部中国区高性能计算和专业工作站方案架构师,一如他对系统性能提升和高性能计算应用的不懈和执着,在英特尔七年多的经历和感受,使得这位将工作中“优化”理念已经深深融入生活乃至人生的“修行者”,对这个国际化大家庭和这份颇具挑战的工作一如既往地充满热爱和激情。对此,何博士自己也说,在英特尔的这几年是自己进入职场以来最“high”的日子!
让高性能计算走入各行各业
这些年来,我和我的团队一直专注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技术支持。而构建高性能计算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提高运算速度,满足对科学和技术计算的精度、复杂度和速度的日益增长的、无止境的需求。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社会各个行业对信息处理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石油勘探、气象预报、制造业、生命科学等过去存在海量数据运算的行业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日增,而且在金融、教育、娱乐等更为广泛的领域对系统的计算能力也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高性能计算是英特尔多核技术最早进入的领域,介于这一技术优势,我们团队这些年在高性能计算上也进行了很多探索与挑战。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对中国石油勘探方面高性能计算的应用支持,地震资料处理和油藏模拟对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可以说是用得最多、也是应用水平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很欣慰自己有幸通过工作参与中国能源产业信息化进程,进而直接贡献社会发展。
在与中国石油勘探单位的合作方面,我们已经走出了令人欣喜的一步,我们曾携手客户在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建立起性能优异的计算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助力客户自主研发软件应用系统,摆脱了多年在勘探数据处理软件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使得高性能计算对整个产业创新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此之外,我们的高性能计算对新兴产业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在好莱坞的梦工厂,有我们英特尔专门的两个团队承担数字内容生产方面的支持工作;在华尔街和英国金融街,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室,专门分析金融衍生品;在汽车、飞机等制造行业,也有高性能计算的身影。英特尔强大的“芯”动力,让高性能计算走入了各行各业,同时也推动这些领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全球高性能计算团队其中的一员,我很高兴看到计算模式如此快速的变革。
同时,我们也乐于与社会共享高性能计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此,我们团队也投入了很大精力进行教师与学生的培训,还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与高校、OEM合作,完成了一系列高性能计算方面的教材,如出版《释放多核潜能——Intel Parallel Studio并行开发指南》,参与《多核编程》的撰写等等。通过这些举措,分享我们的理念和经验,让更多的用户和开发人员掌握和运用多核技术,更好地推动高性能计算,支持科研和生产、生活不断进行实现创新。
优化是我的职责
在提及高性能计算以及应用软件的时候,总是难免提到两个字——优化。无论是针对集群系统还是应用软件开发,英特尔都有系统化的工具来帮助客户实现优化。自从我加入这个团队以来,我们也始终致力于支持本地客户进行各种系统和应用的优化。
其实,高性能用户在购买和预算建立一套高性能系统时,需要评估各个设备厂商、软件提供商的整合性能,而真实工作负载的性能是最关键的一个焦点。针对这一需求,我们会采用Intel开发工具,对从最终用户处或是OEM厂商提供的相关数据做一系列的基准测试和基于性能特征分析的应用优化,务必使得用户所购买的Intel平台发挥最大的性能。尤其近年来,随着多核技术的普及,怎样使得应用软件充分利用多路多核的体系架构构成了非常大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我们联合Intel产品部门、工具支持、行业业务经理等同仁,协同OEM厂商规划、确定组合架构,最大限度的满足最终用户需求,实现业务系统优化。
在与客户合作的过程中,我们的工程师始终强调一定要把应用作为测试基准。基于对高性能计算技术的理解和对诸多行业应用的部署与优化经验,我认为,Linpack(国际流行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浮点性能测试)不是最佳的评估高性能计算系统的测试标准,也在不同场合多次面对业界强调“面向应用的HPC测试标准,可以提供最佳的系统测试,才能帮助HPC用户快速选出适用的系统。”
据此理念,我们利用英特尔的系统平台和测试工具,对客户的应用进行模拟测试,帮助客户评估设备性能参数。可以说,我们就好像是开药方的医生,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开出合适的方子,客户再“按方抓药”,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配置,随后,还会派出我们的工程师帮助客户和OEM厂商对系统进行测试、优化等一系列工作,直至发挥出最大的计算能力。
从2007年起,针对本土互联网服务商业务开始发展对计算能力提出的需求,我们推出了针对IPDC (Internet Portal Data Center),即互联网门户数据中心的优化支持工作,帮助合作伙伴按照业务重点规划数据中心,甚至是设计服务器产品、优化业务应用。迄今,阿里巴巴、百度等国内的知名搜索引擎的系统优化和业务应用扩展都凝结了我们的心血,开心网的图像压缩等技术应用也是我们携手客户联合开发的新功能。
就这样,通过几年耕耘,我们一直追求的与产业伙伴合作多赢的局面,从多个方面多个领域不断地呈现出来,也激励着我和团队继续前行。回首过去的路和取得的成绩,我想因素有很多,但是其中的关键,在于我们与高性能计算客户亲密无间的默契协作。在合作过程中,我们始终恪守商业规则,贯彻服务精神。也是因为我们对此的长期坚持,赢得了用户对我们的高度信任和信赖。
在工作中修行
在Intel,我曾经先后两次做过同一个职业测试,测试的结果告诉我,这几年在英特尔的工作彻彻底底地改变了我。它让我从一个技术人员逐渐向着重发展他人的技术管理人员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逐渐克服了所谓技术上的失落感,还将很多精力都用在挖掘、发展他人的过程中,也始终乐在其中。
在这里的几年中,我有幸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导师,像黄波、王文汉、杨诚、梁兆柱等等。他们在工作和职业发展上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帮助,让我从一名初入英特尔的“新人”成长起来。今天,我也是一些员工的导师,我很喜欢英特尔的这种导师文化,它很适合我,我从导师们身上得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或管理上的经验,而是一种英特尔的精神——分享与合作。
这些年,我也渐渐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热情与经验去协助其他的同事,开始参与到英特尔内部的各类培训项目以及对外的志愿者项目中。有同事说我是英特尔任务最“繁重”的一名培训师。初次听到这个说法时,我还挺吃惊的,因为我从来没有觉得这项工作繁重过。相反地,我一直把给同事们做培训视为一种放松的方式。我始终觉得,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很多“贵人”的帮助,现在,我也要将这种精神在英特尔传承下去。
上课,就是我传承英特尔这种文化的方式之一。作为英特尔大学的讲师,我给很多同事上过课,特别是职业发展这门课,也帮到很多人,我发自内心地为同事通过培训而获得的成长感到开心。在课堂上,每当我读懂他们的回应、理解他们的想法、或是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时,都能给我带来大大的满足感。
在英特尔熏陶久了,我惊奇地发现,英特尔的精神以及我们工作中追求“优化”的理念已经渐渐“内化”到了我的血液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曾经,我在与导师及一些资深员工的交流中发现,他们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能保持良好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素质能融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秉持的价值亦能影响自己的工作。其实这是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最佳诠释,而非将两者截然分开在天平的两端。优化我们的工作,优化我们的生活,这也是英特尔文化所倡导的,我很高兴这和我们系统优化的理念和技巧相契合。
我对英特尔的企业文化有个比喻——沙拉酱,而我们每一位员工就象是离不开沙拉酱的各色水果。无论你是清脆的苹果、甜软的香蕉还是长刺儿的菠萝,都能通过这沙拉酱很好地相互融入,最终汇成一盘美味可口的水果沙拉。
在管理一个团队时,我们的员工也正如这一颗颗口味各异的水果,各有优势。英特尔并不强调所谓“统一的标准”,而是着重于将每个人最闪亮的地方挖掘出来。在工作中,我也逐渐发现每个人的期望值、做事方式都不一样,这对管理者来说是个好事情。渐渐地,我开始仔细分析员工的个人想法,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这种差异性,也即多样性,进而在工作中尽量发挥并发展其擅长的一面。也就是说,作为技术管理者,我要做的重点在于“取长”,而非着重于“补短”。
回首几年来在英特尔的经历,我感觉自己每一天都在通过工作进行“修行”,都在不断学习、摸索和积累经验,实践“精进”。也是这“修行”使得我惊喜地发现,自己有些根深蒂固的毛病没有了,一个新的自我正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蜕变和成长。这就像我的工作领域——“多核优化”一样,我自己也在不同的方面不断进行和实现着自我优化,我欣慰于这里的进步与成长!。
“You can accomplish much if you don't care who gets the credit。”这是放在罗纳德·里根办公桌铭牌上的一句名言,也是何万青很喜欢的一句话。在他看来,英特尔的文化就是这样--在给予每一位员工广阔舞台的同时,也卸掉了对员工的束缚与限制。因此,他们坚信:只要自己努力,就能成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