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厂商专区 > 正文

参与并见证中国IT产业成长

2011-02-14 中国IDC产业联盟

  中国IDC产业联盟讯

  在英特尔十几年支持产业伙伴发展的历程中,他曾经遭遇过怎样的挫折,又是如何去应对?他和他团队被称为拼命三郎,又一度被同事们戏称为“手壮的人”,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洪力做过销售,做过技术,做过市场和产品营销,也做过新业务和产业链的业务拓展。他经历过市场的风云变幻和产业的起起伏伏。在英特尔,处处都有他勤恳的身影。在中国,有无数像他这样默默无闻的IT人,努力着,奉献着,共同创造了IT产业的发展!

  倒三角和“上访”的故事

  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的PC产业和企业信息化刚刚开始,电脑进家庭也还是件新鲜事。中国经济的活力正在显现出来,新兴的本土PC公司积极探索“新的业务规则”,把更新的技术,以更合理的价格推向企业和家庭用户。英特尔公司也正在战略性地扩大中国团队和加大技术的投入。洪力在此时加入了英特尔中国。

  入职不久,便恰逢时任英特尔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的格鲁夫博士来华访问。在访问过程中,格鲁夫博士给大家画了一个倒三角:最上面一层是中国经济,接下来一层是中国用户,中间是国内的软件产业和硬件产业,最下面是英特尔技术。这个倒三角形给初来乍到的洪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形象地说明了英特尔矢志于支持IT产业发展和本土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提升中国用户IT应用水平,最终支持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洪力说。

  从此,这个坚固的倒三角形牢牢地刻在了洪力的脑海里。每次想起它,洪力心中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英特尔支持产业发展和推动提升IT应用的宗旨也成为洪力十几年来一直努力实践的使命宣言。

  洪力加入英特尔时,是当时第一位负责支持本地PC厂商的业务经理。他兴奋地在各个PC厂商中奔走,宣传新技术和创新的理念,执着地重复同一个话题,“新技术带来新应用,新应用带来新用户,新用户带来产业的发展”。在洪力看来,中国的企业应用和家庭应用有着与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本地特色,而为这些本地应用特色创新性地设计产品和服务,并进而推动市场的成长,需要中国的PC厂商和软件厂商的崛起。为此,洪力与团队成员们开始努力地把英特尔的技术和业务的经验不断地介绍给本地PC厂商。当他管理OEM销售团队的时候,他常常把自己和团队比喻成农民,“只有用户成长了,市场扩大了,我们的业务才能成长。我们是浇水灌溉,支持PC厂商这棵树木成长的农民,客户业务好了,我们营业额就是结出的的果实。”以这种“农民精神”,洪力和团队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地,把技术和产品经验,制造和品质的经验,甚至员工培训和管理的经验与国内的PC厂商分享。

  “上访”的故事

  作为以管理和策略著称的公司,英特尔内部有很多成体系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原本都是在内部使用,培训员工和管理人员的。 这些培训体系和课程也是形成英特尔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公司人力资源部也不会把这些课程与外界客户分享。为了争取把其中一些有用的课程开放给本地厂商,洪力上下游说,甚至还走上了“上访之路”。2001年,国内一家领先的PC企业,由于业务和公司规模快速发展,基层经理的管理能力成为了影响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这家公司很希望能引进《管理在英特尔》课程,改编应用在企业的新经理培训。在与英特尔中国人力资源部,和亚太区管理团队的不断沟通后,洪力竟然把“官司”打到了时任英特尔总裁和首席执行官的贝瑞特博士那里。最终,公司的各层面都形成了共识,多走一里路,帮助客户发展。随后英特尔的亚太区总裁和上海工厂的总经理亲自参与,到客户那里做教员,讲授管理的系统,分享自己的经验。“英特尔不仅是我们的业务伙伴,也是我们成长的老师”,这位PC企业总裁的一席话,再一次让洪力和英特尔的同事看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与客户一起关禁闭”

  十年前,中国的PC公司陆续开始进入服务器业务。做好服务器业务需要企业不仅能设计制造好的硬件,还需要在基础平台软件、应用方案厂商合作、系统集成商合作、以及大客户营销和销售方面建立能力和机构流程。客户再一次转向英特尔寻求帮助。洪力和客户团队又一次在公司内部“上窜下跳”,找来了在企业市场有着近二十年经验的专家。英特尔的团队和客户的服务器团队一起“关禁闭”。三天的时间,关在房间里,在白板上化团队结构,画流程,设计市场进入策略。从“禁闭室”出来,大家兴奋不已。客户商用业务部的总经理已经在开始宣布即将到来的胜利了,“这是我们服务器部门的起飞点!”

  拼命三郎摔跟头

  成绩总是令人羡慕,但洪力告诉我们,自己也有不少不少“摔跟头再爬起来”的经历。而这些经历对个人的成长比“一次做好”更有价值。

  1996年是洪力的“拼命三郎年”。“那时候我一个人负责四个城市的OEM,”洪力说,“我的工作职责主要是跟OEM联系、发放材料、进行培训,可以说是身兼数职。”

  回忆这段经历,洪力说,光是发放材料这个工作有时就很难对付。“当时的资料都是用软盘存储,一套材料存在三个软盘上,打个包再递给客户。”洪力说。有一次,他在星期五拷完盘,突然发现所有软盘竟然都被病毒感染了。于是他连忙把所有的盘进行格式化处理,然后再重新拷贝。

  面对这么多的盘,拷不完怎么办?“我把能叫上的人都叫上了,甚至连公司前台秘书和她的弟弟都给叫来了。”洪力苦笑着说,“不过大家帮忙一起拷盘,那个场面着实有意思。”

  谈及那时工作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活动组织,洪力笑称自己的团队里个个成员都被炼成了“拼命三郎”,曾创下为准备一次活动,连续六个星期放弃双休的纪录。到了活动的最后冲刺阶段,大家干脆通宵。“有好几个晚上,我们忙完了一看表,才发现已经凌晨五点多钟了。”洪力说,“于是大家回家洗澡、吃饭,八点又准时出现在了办公室,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那些些年中,公司的敢于冒险的文化,和老板在我做砸事情时对我的鼓励支持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洪力说到这些时很感概。

  96年那一次面向OEM厂商和渠道的培训,是洪力第一次请缨出战组织的活动。按照事先通知的名单,洪力和他的团队在香格里拉饭店预订了一个能容纳200多人的会场。公司老板也非常支持,西装笔挺的悉数到场支持。但没想到的是,等到活动开场,大家发现会场里竟然只到了六个人。“当时真是连哭的心都有了!”洪力说。当时只好硬着头皮把培训做完。直到今天,他都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台上就我一个人,台下一半是我们的人,一半是客户的人,等于是在给这几个人做专场。”回忆起那次令人尴尬的培训经历,洪力的语气里依然有些无奈。

  做完活动回公司后,洪力做好了被“炒鱿鱼”的心理准备。但出人意料的是,老板完全没有发火骂人,却看着我的眼睛说,“我们每个人都犯错误。错误没关系,振作起来。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下一场赶紧补救。”

  “我这回真的差点感动得哭出来,”洪力说,“这要是在别的公司,可能直接就让我走人了。”最终,经过分析,洪力发现自己的问题出在发通知这一环节上。“这个通知发得太早了,而且没有进行追踪,致使客户可能早就忘了”他说。

  很快,第二场培训接踵而至,洪力跟同事们在培训前两天,逐个电话通知与会企业,确保了信息准确、及时的传达。如今,英特尔在北京举办的每一届IDF都有几千人参与,水准一流、阵容豪华,俨然IT产业的一场盛会。每当听到别人称赞英特尔对于国际大型技术盛会卓越的承办能力时,洪力总是很感慨,“看看过去的努力和今天的发展,真是让人欣慰。”

  洪力开玩笑,说自己可能是中国员工中曾经管理各种业务部门最多的记录保持者。他在英特尔经历了成长,也真实见证了国内PC产业的成长历程。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