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厂商专区 > 正文

始终瞄准最高的领奖台

2011-02-22 中国IDC产业联盟

  中国IDC产业联盟讯

  二十年前,徐友仁去了大洋彼岸的另一片土地从事博士后研究。命运的安排,让他长期留在了美国,并在1996年任职于英特尔。曾经带着荣誉走出国门的他,以一个华人的身份,在英特尔体验了完全不同的文化,也赢得了诸多荣誉。十五年后的今天,他把英特尔的文化带到祖国,通过组建团队,培养本土人才,影响中国更多的年轻人。他说,自己始终怀抱着满腔热忱,瞄准更高的领奖台。曾经是在国外斩获殊荣,而今他要在大连芯片厂(FAB68),开始另一份通向荣誉的征程!

  体验英特尔文化

  在没有去美国之前,徐友仁攻读的是材料科学,1988年,他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研究所取得了博士学位。 在攻博和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期间,徐友仁学习工作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七五”和“863” 高技术基金项目。由于研究成果出色,他和课题组的老师和其他研究人员获得了上海市科技学术进步成果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1989年,徐友仁到了美国做博士后。在美国七年的深造生涯,徐友仁用“刻苦”来概括自己的状态。同时,他也实现了专业上的一个转变,从材料研制转向了材料显微结构的研究。

  1996年,徐友仁加入英特尔新墨西哥材料分析实验室,主要支持英特尔在新墨西哥州的芯片厂的生产(当时有三家)。那时候他的主要工作有三方面,“首先就是要检验工厂做出来的东西和研发部门做出来的东西是不是相匹配--英特尔芯片里面比头发丝还小的三极管,从形貌到尺寸,到曲线,需要和研发部门所生产的产品完全匹配;其次,要帮助工厂提升产率;第三,当工厂里出现质量问题,我们需要及时解决。”

  在工作过程中,英特尔的企业文化深深浸润着这位来自中国的工程师。追求质量、精益求精,是英特尔品质保障的前提。而这种严格、专注的品质也影响了每一位员工的工作风格。

  徐友仁至今还记得,当时在新墨西哥的工厂,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不确定因素,生产进度受到了影响,当时有些试验设备在当地只在新墨西哥大学有,所以他只能开着车去大学实验室做实验,收集数据,“工厂至少有两至三千的人停下手头的工作,等着我从州立大学拿回数据来。”拿到数据的时候,外面已是漫天大雪,车子在厚厚的积雪中艰难移动,半个小时的车程,徐友仁却花了一个半小时。回到家里的时候,已是凌晨两点,但又困又累的徐友仁并没有休息多久,又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工厂技术支持的工作不仅使得徐友仁忙忙碌碌,而且笑言自己在那段时期是有名的英特尔“空中飞人”,时常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工厂。记得2005年新墨西哥工厂的产品出了问题,可是产品已经送到了世界各国的封装厂,事出紧急,公司下达指令,要徐友仁立刻赶到哥斯达黎加封装厂协助找出问题原因。接到通知,徐友仁二话没说,整理行装,立即赶赴生产一线。一下飞机就已经是深夜,第二天一早马上赶到工厂投入工作,一直和技术人员忙碌了近16小时,直到问题解决,生产恢复。

  无论是凌晨两点还在大雪中奔波,还是穿越国度的解决工厂突发产品质量问题, 如今都成为徐友仁工作中的小小插曲,也锻炼了他作为质量工程师的意志和品质,并使他创造出一个个工作奇迹。也是因此,徐友仁说:“正是因为时常有挑战,所以自己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不论遭遇多大的困难,都要通过努力完成工作。”

  没有个人英雄

  在英特尔,徐友仁感触最深的还有“团队合作”。在英特尔没有个人英雄,如果说以前在实验室做实验、写文章,很多事情可以靠个人的能力来做出成果,那么到了英特尔,这种做事风格则完全行不通。团队合作在英特尔至关重要,而作为一个有博士学位的人,更需要融入团队其中,跟大家协同合作,才能发挥才智,才能有所作为。

  徐友仁所使用的分析仪器——透射电子显微镜,需要靠其他技术人员来制作样品。刚到英特尔的徐友仁,因为英语还不是很好,又是从学术界刚刚转到工业界,所以和其他同事沟通还不是特别顺畅,对团队合作的理解也不是很全面,所以,在团队沟通中,采取的方式很简单,遇到问题就是直接的“NO”了之。徐友仁对当时的状况记忆深刻,“看到技术人员做的样品不满意,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我就很主观地批评他们,后来我意识到,这一简单粗暴的方式只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随后,经过老板和团队的引导,徐友仁意识到通过有效沟通,激发团队每一成员工作热情的重要性,于是尝试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很快使得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的成功率提高很多,“很多技术难度很大的样品也做了出来, 这为我们成功地为工厂找出引起产品瑕疵的根源所在提供了重要保证”,徐友仁现在还对当时由自己的改变带来的团队工作成果的变化感到欣慰,并说这件事让自己深刻理解公司倡导的团队精神,也要学会了感恩,“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要感谢每一个队员平凡的工作,告诉他们,他们的工作为你的工作赢得了荣耀。与他们共同分享荣誉,才是团队和谐的表现”。

  当时已是公认的材料分析领域的专家的徐友仁,开始尝试着组建一支英特尔全球的实验室专家队伍———ANALYTICAL SWAT TEAM(分析“特警”队),这个团队主要帮助英特尔全球的芯片和封装工厂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当他的团队在帮助上海的封装厂解决难题时,他发现中国员工的资质普遍比较浅,由此,他意识到中国的工厂由于运营时间短,尚未建立起人才优势。所以,徐友仁开始考虑,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尽快传递到国内的员工中去,帮助更多的本土年轻工程师快速成长。

  瞄准更高的领奖台

  因为内心始终有一份荣誉感在驱动着自己前行,所以徐友仁即使身在异国他乡,也要努力做到最好。在2005年,徐友仁参加了英特尔新墨西哥州技术年会,以一篇《电子衍射在芯片缺陷中的分析应用》获得最佳论文奖。作为一个华人,能得到此次年会的最高的技术方面的奖项实属不易,对此徐友仁心里自豪无比。

  当站在台上领取英特尔新墨西哥州的最高论文奖的时候,徐友仁就在想,“下一个领奖台在哪里?”

  也许是赤子之心冥冥中指引,大连FAB68成为徐友仁的下一个领奖台。从2007年大连芯片厂项目启动,他遍满怀热情地参与到工厂的建设中来,并亲自组建中国本土的技术团队。起初,项目基本是一片空白,徐友仁于是奔波在上海、北京、大连三地招兵买马,前前后后从上千个人中一路选将,组建出一支35人的精英团队,其中的一部分人又在美国参加了为期9个月的技术培训。

  团队组建起来了,徐友仁感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作为一个团队领导,徐友仁要求尽快带领自己的队员参与到大连工厂的建设行列中去。但是他的队员大多是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大学生,对项目参与基本没有经验,乃至意识,因此,徐友仁需要从基础做起,常常要告诉新人如何适应工厂工作的节奏,如何有规划地做事;如何适应公司各项计划的调整,如何与时俱进不断调整自己,如何尽快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同时,为了帮助新员工们养成好的工作习惯,同时保障工作质量和进度,徐友仁除了言传身教之外,还给自己的团队制定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并逐渐把得奖的目光投向了团队得奖。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徐友仁“苦心经营”的效果也已经显现,他的团队已经成为FAB68的“明星团队”,如愿以偿地连续两个季度获得工厂最高荣誉奖项。

  而今,大连芯片厂在亿万人的期盼中已经顺利投产。在项目中倾注了满腔热血和智慧与责任的徐友仁,怀着对祖国的热诚,开始了新的征程。在他看来,投身祖国的怀抱,为大连工厂贡献力量,是自己的荣耀,大连芯片厂运行这一在中国高端制造领域树立起里程碑似的成就就是自己心中的最高奖项。

  徐友仁的英特尔历程,始终和荣耀相伴随。十五年的职业生涯,漫漫征程,无论是美国的艰辛开始,还是英特尔企业文化的耳熏目染,抑或是回馈祖国的努力付出,徐友仁一路走来,每一个脚步都踏实而严谨。随着大连厂的投产,始终心怀理想和赤子之情的徐友仁,也许在心中又给自己树立了新的目标,一定又会带领他的团队去赢取更大的荣誉。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