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应用 > 正文

数据中心:电子政务的“信息原点”

2009-08-21 中国信息化 编辑:刘晓芳

  电子政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政府、公民与产业界的“零距离接触”,实现信息化社会。

  数据中心是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服务的中心,也是政府部门之间的一个“信息原点”。

  互联互通是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 因而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也需要一个信息的“北京时间”,来实现政府各部门信息校准和统一,从而为实现服务型政府的精细化管理做好技术支撑。

  联合监管和精细化管理

  由于一些行政瓶颈的问题,实现政府跨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一直是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主题,也是各地政府实现突破性进展的一条必经之路。

  比如有部分企业在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后,迟迟不到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登记,以此达到少交税甚至不交税的目的。对于这种“漏登户”,税务部门过去一直缺乏有效、快捷的掌握办法。

  广州市政府通过建立一条网上的“绿色信息通道”,实现了部门之间的联合监管,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工商注册到税务登记之间至少要牵涉到工商局、质监局、地税局以及国税局多个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以往主要依靠“文来文往”纸质文件传输的方式。这种大量繁杂的文档往来,不仅带来了高成本的人工管理,而且也容易造成文件遗失或出现差错,而导致“漏登漏税”的现象。

  2006年广州市信息办组织开展企业信息共享,在牵涉到的各个相关部门以及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之间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建成之后,广州市工商局登记的新注册成立的企业信息,当天就通过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交换给市质监局、市地税局和市国税局。

  也就是说,税务部门可以在企业进行工商登记之后,第一时间作企业信息收录。这样,一方面提高税务登记效率,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税收管理员控管税源的整体水平。

  不仅如此,广州市信息办更创造性地提出了“信息预警”模式。通过将市工商局提供的企业开业登记信息和市地税局、市国税局提供的税务登记信息进行比对,将领取工商营业执照后超过30天仍未办税务登记的企业,被列入“应办未办税务登记”预警企业,由税务部门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进行调查处理。

  2008年,市工商局交换给税务部门的新增企业信息达到3.4万多条。累计发现应办未办税务登记企业1.7万多家,实际催办补登效率超过80%,全市企业的税务登记率超过94%。除“应办未办税务登记”外,还设计了“已办工商注销未办税务注销”等多个预警指标,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实现企业联合监管。

  实际上,为了更好地体现政府的一种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广州市信息办已经将“预警”转变为了一种服务。数据中心会在在工商注册20天左右发出一封短信,提供一个“温馨提示”,告诉企业尽快去办理税务登记。

  这种比以往更精细化的服务模式,还被推广到广州市流动人员管理和社保人员的管理,比如涉及老年人去世以后,如果能够在公安、卫生以及社保等各部门之间达成信息共享,意味政府可以及时通知相关社保部门,而避免过去出现“骗保”的现象,让政府管理工作做到提前预防和更深入细致。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广州是全国首批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一直把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促进现代化。

  这几年按照“政府先导、市场驱动、立足应用、突出重点”的方针,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从政府热点工作着手,整合共享各级政府部门信息资源,通过建设政府数据中心,大力推进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在提升政府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方便市民办事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

  目前已将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建成为全市电子政务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成为全市电子政务信息汇集、交换和共享的枢纽,获得全国“政府信息化应用推进奖”。

  全市自然人、法人单位基础数据库正为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服务。目前已有46个政府部门接入,整理269个主题共4535个数据项,累计交换数据4亿条。

  广州市信息办基于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系统,从跨部门政府热点工作着手,稳步推进全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工作,在促进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政府部门间信息互通和业务协同,直接促进了政府行政流程的优化、再造以及行政机制的创新和改革。不仅提供了一体化的便民服务,避免了“一个困难户收到8条救助棉被”这种交叉服务现象的发生,而且实现了联动式的监督管理,形成政府牵头、部门协作、信息共享、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机制。

  信息的“北京时间”

  信息的来源非常多,各部门有不同的信息格式,无法汇总和统一信息,那就无从谈起数据中心,而信息集成和管理功能薄弱,将影响到数据中心的最终使用。

  数据中心的建设既有技术上的难题,也有行政体制上的瓶颈,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的建设在克服了各种障碍之后,形成了一种自身独特而又高效的建设思路。

  总体来讲,广州市数据中心采用的是由单个工程项目入手,经历了一个从最早的部门与部门点对点的共享,到实现按业务领域共享,再到全市范围内信息共享的建设历程。

  早在2004年,据广州市机关信息网络中心主任胡志刚介绍,广州市开始进入政府的工程立项阶段。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是广州市的社保信息系统,该系统收录了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全生命周期内涉及到的所有部门的信息总合,覆盖包括公安部、劳动局、残联、药监部门以及地税等共14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


  要实现政府部门之间的协同,首先需要对各个信息源进行信息校准,也就是一个信息标准化的过程。胡志刚说,数据也需要先设立一个数据基准,即所谓的数据“北京时间”,实现数据的“对时”,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同时避免重复建设的现象。

  标准化的过程是一个非常细致和繁杂的工作,实质上是对政府工作流程的重新梳理。比如,同一个人的信息在不同部门存在10%左右的差异,有时候一个细微的不同就会产生很大的信息出入。

  同样,还有对企业信息的标准化过程。胡志刚发现,最早在对企业进行征税时,同一个企业在税务部门、质检部门以及工商部门也存在着不同程度地差异。比如,一个企业在不同部门登记时,有的是“广州市某某公司”,有的为“广州某某公司”,同一个企业的信息匹对不上,结果会导致系统会误认为是两家企业。

  只有各个部门对一个人或一家企业的描述一致的时候,信息才能产生相互的关联性。上游的信息是否准备,会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决策是否有力和高效。

  行政突破

  除了信息的差异化影响部门信息共享外,行政上的瓶颈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有了初期社保系统的建设经验之后,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开始从工程阶段,进入到政府领导督办阶段。

  这个阶段的一个代表性工程就是广州市的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会牵涉到公安部门、城管、物业、小区以及卫生、质检等众多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由于没有一个政策或行政上的共享的支持,对于这种重大的项目建设,很多时候可能需要“一把手”亲自坐镇。

  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成本非常高,比如光纤的铺设和摄像头的设置,费用都很高,不允许各自重复建设。在广州市领导的全力支持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建成了遍及全市几十万个监控视频的网络系统。2008年,广州在抗击冰灾的保卫战中,借助这套系统发挥的作用,广州市保证了在整个过程中的零案发率。

  信息共享实质上是深层次的业务协同,随着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取得了阶段性的建设成果,一个能承担经常性协同的体制化的信息共享机制呼之欲出。

  要建立一个长效的机制,就必须从制度上进行保障,包括政府出台相关规章和管理办法,保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推进行政共享的法律化和有序化。

  为了巩固前期的建设成果,并进一步向更大范围内推广,广州市信息办积极推动各个相关法规的贯彻和实施,其中包括积极推动《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办法》的贯彻,并在全市率先推出“企业法人信息共享”的相关规章,后者推出时,在全国都走在最前列的位置。


  胡志刚为记者介绍,《政务信息共享管理办法》遵循以信息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特例,其中规定了三种共享模式。首先是强制政府部门基础信息必须共享;其次对于某些信息实施点对点或一点对多点的有条件共享,通过授权设立有限的共享边界;还有一些敏感信息规定为不能共享。

   机制创新

  为实现政府重塑,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为重组与改革传统政务流程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也为政府实现体制上的创新创造了契机和准备条件。

  广州限价房走在全国前列。2007年12月,广州市推出了全国第一个公开销售的限价房项目——保利西子湾。由于采取了比较宽松的申购条件,如果采取传统的现场受理并进行资格审核方式,难以控制申购情况。经过相关部门讨论,市政府决定采用网上预申请的创新方式:由申购者在网上填写资料,通过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利用公安、民政提供的数据在后台进行信息验证并将验证结果返回。

  由于申报人数太多,要从大量个人信息中进行甄别,相关部门最开始预计现场工作人员就要200人。在网上申购系统建立之后,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累计验证2万多人次,排除了其中约24%的无效申请。市国土房管局最终仅使用了10多名工作人员进行现场审核便顺利完成了工作,这样最大限度的节省了人力物力。

  除了限价房网上申购的案例之外,政府数据中心后台的信息共享,还为广州市政府服务创新提供了多样化的手段。

  为了方便企业办事,广州市政府提供了新的赴港澳商务通行证办理办法。以前,企业要办理赴港澳商务通行证,必须先分别到地税、国税去开具企业年度纳税总额证明,再到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企业赴港澳商务报备,提交证明材料,非常不便。

  现在,通过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将市地税局和市国税局的企业年度纳税总额信息共享给市公安局。企业在网上向市公安局提交申请,市公安局将申请的企业名单通过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给到市地税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和市国税局根据企业名单返回相应的企业年度纳税总额信息给市公安局。

  这样一来,不再需要企业提供纸质的纳税证明,在方便了企业办事的同时,也减少了税务部门的工作量。目前,这种新的业务办理模式已经开始试运行。

  “以市民为中心”

  信息技术带来的最大影响之一就是缩短了服务提供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距离,即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

  所谓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零距离”,表示政府将更加强调是公众的政府。政府可以第一时间获悉公众所需,以公众需求为导向,让民众对政府政务的参与程度更高,把政府建设成以市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

  通过信息共享,广州市实现了不同部门间的业务协同,提高办事效率、业务的规范化程度和管理的精细度,从而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它集中体现在政府管理的重心逐步下移,市民可以足不出户,或者在离家最近的政府部门,办理大部分的事务。

  随着广州市城市管理的重心下移,更多的执行权力将逐步下放到区和街道。提高街道和居委会的办事能力,显得非常重要。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及时向区级政府提供法人、自然人数据,满足区政府和街道、社区的管理需要,促进市区两级业务联动,支撑城市管理重心下移。

  以企业协管为例,以前由于企业各类业务数据在省或市级大集中,区、街道基层无法获取本辖区的企业数据,管理难以到位。现在通过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将工商、质监、地税和国税提供的某区辖内的企业数据返还给该区,有效支撑它开展企业协管工作。

  以越秀区建设街为例,2008年第一季度,越秀区建设街共查处问题企业447家,对93家企业发出整改通知书,追缴税金21万多元。

  一体化数据中心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对未来政府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公众期望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期望的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

  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正在经历从过去的网状到星状辐射的全市信息神经中枢的转变。数据中心架构以数据、目录、交换三位一体,以共享数据管理、数据共享交换、目录管理服务为核心,向共享业务管理、综合数据应用扩展。目前已有效支撑社会保障信息共享、企业基础信息共享、流动人员信息共享、外籍人员管理、限价房网上申购等8个专项应用,实现了政府热点工作业务互动。

  未来广州市将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信息广州”和电子政府的要求,在广州市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已有的建设成果上,力争用2~3年时间,以2010年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大力推进广州市电子政府建设和应用。通过“整合资源、共享信息、协同服务”三步曲,实现“一站办理、一网连通、一号服务、一点登录、一卡通行”的五个一电子政务,降低政府运作成本和市民办事成本,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管理和办事效率,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为企业和老百姓提供综合化、精细化、人性化的服务,创造适宜生活和创业发展的环境,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为广州市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做好扎实的基础性工作。

  广州市政府不断地在做自我创新和调整,通过信息技术整合政府资源,实现业务协同,从而打造一个真正的“无处不在的政府”,并最终向建立随需应变的政府迈进。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