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服务器企业追求出货量或步PC低价值后尘
2013-09-24 赛迪网 编辑:佚名
根据Gartner的报告显示:2013年Q1全球服务器出货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7%,总体营收更是同比跌落5%;而在Q2出货量同比增长了4%,但营收却又下降了3.8%。虽然,国有服务器品牌在前两个季度的出货量增长让人们备受鼓舞,但在那条被惠普、戴尔抛弃的互联网定制化路线上,以及Gartner数据映射出来“量大微利”的前景,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国产PC在低价值市场“红海竞争”的翻版。
“定制化”兴起低价之风 国内厂商紧抱互联网大腿
詹姆斯汉米尔顿(James Hamilton)是仅有的几位获准公开谈论或发表关于亚马逊Web云服务文章的人之一,并负责一个名为“数据中心未来团队”的秘密部门。他曾向美国的《连线》(Wired)杂志透露说,亚马逊正绕过惠普、戴尔以及其它元件生产商或者OEM厂商,直接在“讨价还价”中向英特尔购买服务器的处理器和内存。而AmazonEC2的创建者克里斯·平克翰姆(Chris Pinkham)也表示:“一旦开发者们发现他们能够使用如此便宜而且同质化的基础设施,潮流将倒向那些能够生产最便宜、最简单硬件的非传统竞争者。”
互联网巨头们为削减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开始与原始设计制造商(ODM)合作打造自有化的服务器产品。虽然Google和亚马逊对所订购服务器的硬件配置要求保密,但从许多社交平台上热议的帖子都可以看到,这些定制化服务器都具备了优化的性能、密度、重量、功耗的特性,并围绕着“低成本”这一核心要素进行研制。而过分的压低价格,却使得IBM、惠普、戴尔在定制化生产线放弃很多创新功能,虽然出货量曾经巨大,但微薄的利润不得不让他们调整战略。尤其最近几年,国外企业已经逐步放弃这块“鸡肋”市场。
受全球经济继续疲软的影响,服务器厂商能够获得的“超级大单”越来越少,而中国互联网产业在服务器供需市场却成为了绝对的主角。而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原本只代工的OEM厂商近年来加速转型,努力摆脱了作为中间人的尴尬角色,采用低价策略向最终用户提供产品。而这个在国外厂商看作“鸡肋”的市场,国内的部分服务器厂商却紧抱互联网企业的大腿不放,在低价位上用出货量与代工企业“对轰”。
出货量曾引发PC蓝海大战 低价值绝非服务器本色
出货量的多少曾经被定义为评估PC厂商战略正确与否的关键,而今天,一线PC厂商在“价格洼地”求突围,二三线品牌在出货量的“紧箍咒”下叫苦连天。在PC的世界里,人们不会忘记那位曾为宏碁立下汗马功劳CEO兰奇,依靠高性价比迅速抢占笔记本市场份额,追求出货量也曾经是宏碁法宝之一。但在宏碁董事长王振堂宣传他下课时,也曾对外表示:“一味追求传统电脑出货量而忽略细分市场变化,在新兴市场卡位过晚,出货量也无法挽回这样的损失。”
价格屠夫转战服务器市场,国内一线的服务器厂商为了固守这块阵地,再次上演了比拼出货量的大战。虽然服务器厂商对定制化的大规模采购早已轻车熟路,但如果盲目扩张,恐难以避免“量大利微”的尴尬。加大创新力度,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时代再创辉煌虽然只是一种被喊腻了的口号,但实现多条腿走路的好处就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当产生新的业务需求时,即使是互联网企业的架构负责人,首先想到的不见得要去采购新的服务器,而是要改变对业务部门的支持模式,要能够提供一种服务,让它能够完成这种业务。那么,这对于传统的服务器企业也是如此,如果只是单纯的硬件提供商,早晚被代工企业取代。整套的解决方案和创新服务才是真本事,“定制化”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可以融合进来,强大的聚合力以及高性能、高可靠、高安全的本色,则可以帮助客户把握更多的商业机会,并在蓝海市场中实现真价值。
或许这才是当下因盲目扩张“鸡肋”市场,被出货量冲昏头脑的厂商该好好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