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该如何定位
2013-09-29 机房360 编辑:娟子
大数据理论已经深入地渗透到了现在的商业社会。在消费者登陆淘宝天猫等网站时,系统会根据消费者的以消费记录和社交互动记录自动推荐合适的商品。而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美国的亚马逊公司,它的算法之精准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独树一帜的,而亚马逊就是大数据的泰斗级公司和积极的倡导者之一。
大数据最主要的适应范围也是在电子商务方面。但是笔者认为,过度倡导大数据对于一个健康的消费社会形成是不利的,原因在于其对消费者主权的争夺,对隐私的侵犯和潜在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很多企业都认为使消费者尽量减少思考,凭借智能化就能购买商品是品牌经营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苹果等公司提倡的DONOT MAKE ME THINK理念,都认为让用户变懒和减少思考能力是销售的至上之道。
这个理念在消费者体验方面是十分有道理的,但是在中国目前还不成熟的消费者环境下,消费者的判断维度十分多样化,不可能完全依靠过去的记录和社交互动判断下一步的趋势,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数据算法往往难以精确匹配消费者的需求,而电子商务网站凭借大数据系统提供的商品清单很有可能是商家希望能够快速清仓的商品或者利润比较高的商品。而消费者一旦养成了依靠商家大数据系统来购买商品的话,不知不觉间会失去自己独立的判断性,这样消费者将更加依靠商家的推荐系统购物。
大数据也并不环保,大数据需要大量的计算机集群,大量的服务器会消耗大量的电力资源。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但是这和大数据所提倡的环保理念是不相符的。谷歌拥有一个有70万台计算机的机房。比如有数据表明平均使用一次Google搜索需要耗电100瓦小时即0.1度。
2010年3月30号,世界著名的绿色和平组织(GREENPEACE)发布了一篇关于云计算的报告,名为“Make IT Green: Cloud Computing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Climate Change”,在这份报告中,绿色和平组织指出由于互联网将会更大规模地被使用,使得互联网公司会建造越来越多的云计算中心,从而会消耗更多的电力,而且因为成本的原因,污染环境的煤电将会成为首选,而不是其它可再生能源,所以云计算等IT技术将会引起环境的恶化。
再一点就是大数据的隐私问题了。虽然谷歌公司一贯宣扬不作恶的理念,而大部分跨国企业也会宣称自己秉承类似的价值观。但是作为必须要盈利的组织,企业的价值观有时候并不可信。最近斯诺登事件给全世界电脑用户的隐私安全敲响了警钟,思科、谷歌、苹果等大公司一直在凭借自己的强大数据系统掌握了大量用户数据,而这些数据随机有可能会由于各种原因被用作用户不希望的用途。
由于国内的互联网用户大部分对计算机安全知识并不了解,这使得国内的用户隐私泄露时间屡见不鲜,从腾讯到360的用户隐私泄露疑云,说明大公司也不是那么值得信任。而目前国内互联网界鼓吹的大数据其实就是从用户数据中挖掘价值,因此互联网公司鼓励用户向互联网上传更多数据,已建立更好的数据闭环,这必须要消费者和企业形成一个契约,但在目前的商业环境下,很难保证消费者的权益。而目前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对这方面缺乏完善的制约措施。
笔者并不是一味反对大数据,只是针对目前越来越热的大数据热潮吹阵冷风。人们必须要更多地了解大数据的含义,才能更好地利用大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