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云和虚拟化 > 正文

在云计算领域BAT正在复制成功

2014-11-11 比特网 编辑:佚名

  亚马逊、谷歌和微软今年都下调了网络服务的价格,希望以此争夺市场份额。市场调研公司Gartner预计,亚马逊当前是全球云计算产业的霸主,占据了整个产业总营收的约三分之一。微软的Azure位居第二,谷歌则屈居第三。Gartner预计,云计算市场的产值将在2018年达到420亿美元,远远超过去年的92亿美元。但在中国,三巨头的市场地位并不如其全球市场牢靠,众多本土云计算企业积极与国际巨头抢食,大有超越之势,其中BATH(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华云数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根据亚马逊最新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亚马逊国际业务可谓“举步维艰”:国际业务亏损额为2.24亿美元,去年同期这一数值仅为2800万美元,这其中显然包括其AWS云计算业务。2013年12月,AWS宣布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与北京市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以及宽带资本旗下的西部云基地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宣布将通过位于北京和宁夏的计算基础设施为中国各地客户提供云服务,因此引来各方关注。应该说,亚马逊的云计算业务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

  相比较而言,微软在中国市场的进展还稍快些。由世纪互联运营的运营的Windows Azure可以说是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在中国正式商用的国际公有云。微软和世纪互联双方在技术保障与流程支持上清晰明朗,对于用户来说显然更加愿意与这样的云服务提供商进行合作,相关的合同、发票、技术服务和问责等多方面,Windows Azure都能够为用户提供有效的保障。清晰的发展思路保证了Windows Azure在华的正常运营,自从预览版开始此前正式商用,由世纪互联运营的Windows Azure已经快速的聚拢了一批核心用户,现在用户规模已经扩展到20000多家不同行业的企业用户。

  但即便如此,巨头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亚马逊在电商业务方面在中国迟迟没有打开局面,而其AWS云服务业务在中国市场还没有打开局面;微软虽然借助与世纪互联的合作加速了其Windows Azure的落地,但与此同时,微软在操作系统等领域也在遭受反垄断调查。

  相比而言,中国本土企业则正在延续在新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在众多巨头还未站稳脚跟之前,就开始抢占云计算市场。BAT互联网三巨头率先发力,纷纷打造属于自己的云生态系统:百度凭借其本身的开发者生态,一方面为开发者提供基于百度云的各种能力,另一方面则提供基于应用分发入口和PC流量入口的各种资源;阿里巴巴的云计算服务则可以提供包含虚拟服务器、CDN、域名备案、安全等在内的一揽子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在售后服务、管理易用性方面优势突出;腾讯依托自身庞大的用户基础在个人云应用上可谓轻车熟路,一方面,腾讯借助QQ离线文件、QQ邮箱等云存储产品为个人用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也在为开发者提供相应的支持,吸引开发者的关注。

  在云计算领域,BAT正在复制在互联网领域的成功,并阻击国际厂商进入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步伐;此外,以华云数据为代表的独立第三方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同样自主研发了云计算资源调度和管理系统“云巢”平台,该平台可快速接管企业内部可能非常复杂的传统IT架构,无需考虑不同架构、设备整合的技术难度和投入,同时可最大化对于现有IT资源的再次利用;同时,公司还成立的专属的电商事业部、私有云事业部,还在筹备互联网金融事业部、游戏云事业部,以期用细分市场的方式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华云数据还积极与IDC厂商、虚拟化厂商以及开发者加强合作,以打造云计算生态圈。

  不管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独立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BATH等为代表的中国云计算企业都已经打破了巨头争霸的局面,而这种竞争,不仅有利于中国云计算市场的良性发展,同样也让更多的云计算应用者从中获得更好的云计算服务。

大家都爱看
查看更多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