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存储服务管理依赖于合理分配的特性
2015-01-26 TechTarget中国 编辑:Jon Toigo
自从30年前分布式技术时代到来,厂商们逐渐开始在他们的存储阵列控制器里附加各自的增值软件功能以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产品。发明新产品通常意味着厂商们在明确定义好的存储产品层级中的二次发挥。
举个例子,第一层级阵列,即转速快,容量低的磁盘,和第二层级阵列混合起来,即那些转速慢些,容量较大的磁盘,创建出的新产品标记有层级存储管理(HSM)的功能,即能将较旧的数据迁移到更宽敞但成本更低的二级存储上。这样的配置组合,再加上附加的数据迁移软件,能够为厂商带来较传统存储配合SAN架构和层级存储管理更高的收益。相类似的,二级存储和三级存储混合起来的产品,即使用更高容量但转速更慢的存储介质,例如光盘和磁带,再配合磁盘压缩或者重复数据删除软件技术的产品。再次的,这样的组合较单独卖软件会产生更大的收益。
根据厂商的说法,这样的创新是有必要的,即便是阵列组成的原件,包括磁盘、电源、导轨、甚至RAID控制器和传统存储产品除了商标不同并无太多区别,然而新增的软件功能就足以证明其自身价值以及利润部分,甚至和其他产品的竞争对比。
从存储自动化角度这又将造成孤岛现象,因为每种阵列都提供了自己的新增功能,做到统一管理并非易事。例如像磁盘存储精简技术和重复数据删除技术甚至会扭曲实际存储容量,甚至还会为计算容量时候带来一些困惑。
也许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在这些阵列控制器一起工作的时候,将这些功能暂时关闭,反之采用集中化的超级控制器来进行管理,就像存储虚拟层,这种思路有些借鉴服务器虚拟化的思路,这种思路下资源就可根据事先设定好的策略进行分配。CommVault、Tarmin、Sanbolic以及其它的一些厂商在这条思路上都有做一些尝试。
大多数存储服务管理软件都在将他们本有的方法论转型到最近很火的“软件定义存储”的文化基因上。但消费者需要小心的是,不要将市场定语与架构混淆起来。软件定义存储当前不包括像DataCore Software的SANsymphony-V 产品以及IBM的 SAN Volume Controller这样的存储虚拟化技术。这些产品提供了有效的存储软件服务——超级控制器,将所有的存储容量集中起来,并且相较于没有虚拟化的存储环境,整体性能将最大提升四倍。提到的容量聚合技术不包括软件定义存储公司提供的存储虚拟化产品,原因不得而知。存储虚拟化相较于软件定义存储有着更悠久的历史,但不将软件定义的词汇添加进来,从中也看出某些厂商从知识产权角度做出的考虑,以免将容量聚合称之为JBOD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存储高效性的底线是要求增值存储服务能够作为抽象层的一部分,分配给应用负载数据以及存放数据的物理或者逻辑存储池。不仅仅是将精简配置功能局限到一个单独的磁盘组里,这样的方式需要应用到所有的磁盘里。
实现存储服务管理的道路
实现存储服务管理远期目标有不同的方式可以遵循。选择之一是部署存储虚拟化。大多数存储虚拟化产品都可以使用存储本身的RAID甚至其它的增值功能。然而,理想化的方式是关闭增值软件功能且避免许可采购的增加从而节省成本,因为这些功能最终都将由服务管理层提供解决。
需要将数据临时转移到其它的存储上,这样这部分存储资源可以被虚拟化。一旦完成,就可以开始创建虚拟卷;然后将数据拷贝回这个资源池,卷或者其它逻辑架构本身;之后就可以指定数据保护,性能管理以及容量管理相关服务。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管理员可以从一个普通的图形用户接口监管所有的虚拟存储服务管理。
我们通常建议的方式是渐进式的对存储进行虚拟化操作,针对不同转速,容量及成本特质的存储创建不同的资源池。这样下来,指派服务的同时可以同时进行管理数据策略的编写。再者,渐进式的推广虚拟环境也将增加用户及应用管理员对IT部门的信心,可能通过性能上显著的提升让他们满意。
一些人不太愿意虚拟化他们的存储架构,经常是因为他们不信任或者不理解软件定义的控制器以及硬件定义的控制器的区别。大多数企业级阵列控制器产品都是PC主板运行了普通的Linux或者Windows操作系统,因此每个人都将软件应用作为控制器使用。对于那些喜欢存储容量分隔的但软件服务集中机制的,建议试用一下CommVault、Sanbolic、Symantec、 Tarmin或者其它软件定义存储产品,来看一下哪种产品和现有架构最为合适。
需要记住的是,存储服务管理不是所谓的存储资源管理。如果需要提升存储效率级别,两者都是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