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云技术发展态势回顾:震荡、合并与发展
2015-12-24 51CTO 编辑:核子可乐
云计算在2015年年内已经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众多服务供应商也纷纷拿出自己的应对举措以抗衡Amazon一家独大的局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了解云技术在过去一年当中经历的七种积极与三种消极状况。
云计算近年来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但其同时也仍是一个相对年轻且发展迅猛的领域。在2015年当中,我们亲眼见证了云计算遭遇的数次震荡,而这或许也预示着云技术未来将要呈现出的发展态势以及遭遇的新型问题。
纵观2015年,最具份量的大事件无疑当数Amazon Web Services的全面上位——其不仅已经成为一家极具规模的云服务供应商,同时整体规模在2015年年内增长到了上一年的两倍,另外这位云巨头还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财报答卷。
积极状况: 2015年第一季度,AWS母公司Amazon首次发布了其营收状况。今年4月23日,Amazon指出其旗下的Amazon Web Services事业部在当季度的营收总额已经达到15.6亿美元,其中运营收益为2.65亿美元。相较于Amazon在线零售业务,如今AWS也已经成为另一款不容忽视的营收贡献力量。
而这一年中最糟糕的消息同样来自Amazon——其仍然处于云客户群体快速扩张的成长阶段。今年4月23日,AWS的财报指出其当季度营收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0%,而Amazon的基础设施规模亦超过了其全部竞争对手现有资源的总和。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立足于云技术构建而成的自动化服务确实能够支撑起一家有利可图的云服务厂商,而且其服务方案对于客户确实极具吸引力。
消极状况: 不过坏消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在这片新的业务天地当中站稳脚跟。Amazon公司已经凭借着自身强大的在线零售业务外加云部门的Web服务成为一台造钱机器。而其它任何想要与之对抗的潜在厂商,都必须首先考虑自己是否拥有足够的资源建立起全球数据中心链并借此提供在线计算服务。原先我们仅仅把Amazon视为众多竞逐云服务供应业务的厂商之一,当时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每家供应商都能够在其中分得一杯羹并向客户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方案。然而就目前的情况看,事情的实际发展方向并非如此。
即使作为较为成功的Amazon竞争对手,微软公司与之相比在规模上仍然小得可怜。德意志银行分析师Karl Kierstead猜测称,微软Azure在2014年内的营收大约在5亿美元到7亿美元之间,或者说只相当于Amazon的十分之一。
Gartner公司云分析师Lydia Leong于今年5月表示,Amazon的云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其余14家最大竞争对手总和的十倍,而她在2014年进行对比时二者的比例还仅为五倍。
这一结论的出现似乎引发了业界的一系列震荡。Rackspace公司决定从竞争激烈的公有云市场上抽身而出,并转向全力打造其业务托管服务。惠普方面则于2015年年末宣布其将于明年1月关停自身Helion云业务,并将注意力精中在帮助企业客户建立私有云体系方面。
戴尔、EMC以及VMware都表示自身有意涉足云业务,而最近EMC对Virtustream服务的收购也恰好证明了这一点。“几乎没有几家云服务供应商拥有充足的财力承受云IaaS市场竞争中所必需的投资压力,”Leong在报告中写道。
积极状况: 要说还有哪家企业拥有必要的财务实力,那么IBM显然应该当选,其目前已经公开宣布将投资10亿美元以拓展自家SoftLayer IaaS与Bluemix PaaS方案。而根据Forrester公司的估算,IBM方面已经快速吸引到了大量来自企业客户的相关资金投入。
2015年年末,Forrester方面表示云服务领域已经出现了三位潜在巨头:Amazon、微软以及IBM。微软执行副总裁Scott Guthrie也常常提出同样的观点:三大云供应商即将定型。不过Guthrie从未将IBM考虑在内,他给出的答案是Amazon、微软与谷歌。
消极状况: 另一位具备雄厚财力的竞争参与者正是谷歌公司,其拥有赖以生存的搜索引擎营收并在积极构建其Google Cloud Patform、App Engine以及Compute Engine等多种云产品。不过今年11月公布的Forrester调查报告指出,要想在公有云市场上一展身手,光靠财大气粗是远远不够的。“尽管拥有出色的技术储备与业务规模,谷歌公司在2016年年内仍然无法真正将其云业务推向理想的高度,”这份报告指出。不过报告并未提到其为何认定谷歌目前尚未真正进入企业业务领域。报告只是明确提及,谷歌公司在云市场上的积极表现尚未来临,而且其实现日期有点像“等待戈多”困局;突破性的成果似乎总在不远处,但却一直没能真正出现。不过初创企业对谷歌云表现出了非常深厚的兴趣,且乐于将大量资金投入至其中。
潜在积极状况: 今年11月19日,谷歌公司将VMware公司创始人Diane Greene纳入了董事会,并由其执掌自身云服务部门并专注于打造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的功能特性。除此之外,Forrester方面还提到了DigitalOcean与阿里巴巴的阿里云业务部门,指出二者很有可能逐步进入主流云供应商之列。
潜在消极状况: 从国际角度讲,目前云业务领域只有一位巨头(即来自中国的零售业巨子阿里巴巴)可能有实力与AWS一决高下。
积极状况: 容器、容器、容器。容器已经成为应用程序运行及迁移的一大有效途径。容器技术能够高效利用微服务架构建立云应用程序,并在无需影响现有应用程序运行的前提下对各服务进行分别定期更新。Amazon的EC2容器服务、Google Compute Engine以及Rackspace Carina都属于新型容器部署服务。
容器同时也成为实现安全改进目标的一大重要手段。Docker消除了“root权限”机制,转而为每套容器系统提供独立的主机资源完整访问能力,并将权限限制在一部分负责处理各用户群组主机的系统管理员手中。这种能力已经在今年11月17日推出的Docker 1.9“实验”版中得以实现。
Docker与CoreOS都具备镜像扫描功能,这意味着其能够对保存在公有hub当中的容器镜像进行扫描。这项扫描功能负责检查来自Linux贡献者或者其它库的可下载代码中的版本号,并检查各版本中是否存在已知安全漏洞。计算机可根据相关参考库完成安全检查,而无需由系统管理员以人工方式查看已被记录的安全漏洞及更新——这种作法往往会带来纰漏与失误。
未来积极状况: 多套容器能够被打包在同一虚拟机当中,从而保证其远离危害或者干扰。英特尔公司展示了其Clear Container技术,即一套配备KVM虚拟机打包工具的容器系统——这一方面继承了容器机制既有优势的方案于今年5月在温哥华召开的OpenStack峰会上首次亮相。
今年11月16日,VMware公司公布了其Photon Controller,这是一套面向容器的服务发布方案,且具备一款ESX虚拟机microvisor打包工具。该microvisor要求用户必须通过特定网关实现打包内容访问,而该网关则包含30条虚拟机管理命令。如果没有该microvisor相匹配,容器内容亦可以通过Linux Syscall界面中的392条命令进行访问——但这显然大大增加了攻击面。
2015年年初时,市场上还不存在任何关于容器格式必要元素限定的标准。然而Docker的广泛普及已经使其成为客观层面上的标准,CoreOS则作为公共标准的一种衍生方案。Cloud Foundry与二者相比较,则致力于建立起一套更为基本的通用性“Garden”方案。
在今年6月末召开的DockerCon大会上,CoreOS项目的各支持方共同发布了Application Container规范,其也已经成为Linux基金会管理之下的开放容器项目的核心诉求。该项目已经获得高度关注,旨在于2016年之内推出适用于全部系统的共享格式与特定运行时环境。
积极状况?也许吧。随着2015年云市场的逐步巩固,众多尚未做出实质性动作的知名大型技术厂商也开始行动起来,并认真思考自己应该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思科公司已经在尝试在通用型云市场上凭借其OpenStack发行版占据一定份额,而IBM则在立足于Cloud Foundry PaaS与OpenStack收购了云方案供应商SoftLayer。
垂直技术堆栈仍在不断深入推进:VMware数据中心虚拟化方案已经通过其公有vCloud Air进行发布。Amazon公司亦祭起了自家软件堆栈,从而配合定制化能力愈发强大的英特尔芯片带来的云硬件变革。甲骨文公司的软件继续遵循着主要与专有硬件相绑定的路线。IBM方面则将自家软件与工具同SoftLayer/Bluemix云中心加以结合。
这些面向云的堆栈在不断涌现的同时,也让其它技术供应商开始考虑如果缺少云组件的支持,其未来发展是否可能陷入被动局面。这可能也就解释了戴尔、EMC与VMware三方的兼并交易——这笔交易于今年10月12日正式公布,总收购金额高达670亿美元。这股新的强大势力将专注于利用EMC收购来的Virtustream作为其云组件。
作为一家建立于2009年的年轻企业,Virtustream公司能够运行VMware的ESX与OpenStack的KVM这两大工作负载类型,这意味着其将成为众多企业混合云用户的理想选项。但单凭这种能力是否足以在市场上一路高歌猛进?要在全面崛起的云时代下生存,这家技术厂商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目前下结论恐怕还为时过早,不过此次收购活动证明传统厂商会调动一切现有资源避免自身被市场新形势所淘汰。
积极状况: 物联网已经逐步成为现实。在今年9月于旧金山召开的通用电气Minds and Machines大会上,该公司表示其将于今年年内全面利用Predix分析平台处理机器数据。通用电气公司认为在这一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中,物理资产将通过数据流以及与之匹配的分析机制实现管理,而非继续依赖于传统的技术人员与现场维修部门。
“机器学习”,或者叫作对机器数据流输出结果进行捕捉与理解,将成为未来一年中的热门词汇。Amazon、微软以及IBM各自拿出了多种具体方案,用于对其云环境下的机器数据进行捕捉并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加以处理。
IBM公司建立起一套用于运行机器学习算法的引擎,即SystemML,并计划将其与Spark分析平台相对接——蓝色巨人在Spark分析平台方面也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Spark拥有自己的MLib机器算法库,但其仍然需要一套共享式引擎作为运行基础。
物联网目前仍然处于混乱的起步态势当中,其在收集并处理数据时仍面对着大量种类各异甚至彼此冲突的执行标准。不过物联网还很年轻,我们希望能够在2016年年内见证它的逐步发展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