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云:谁能打破中国云计算市场误区?行业资讯

2010-08-31    来源:中国软件资讯网    编辑:孙永杰
近几年,云计算风起云涌,Google、亚马逊、IBM等国际IT及互联网在云计算市场的成功,也成为了中国企业竞相追逐和效仿的对象。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包括相关的企业

     近几年,云计算风起云涌,Google、亚马逊、IBM等国际IT及互联网在云计算市场的成功,也成为了中国企业竞相追逐和效仿的对象。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包括相关的企业和用户)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云计算的误区。

     这些误区首先体现在IT厂商对于云计算的解释五花八门,而这种对于云计算基本理解的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厂商的片面误导。面对云计算的汹涌大潮,许多厂商都处于自己的利益考虑,片面定义云计算,以“新瓶装旧酒”,把已有业务装到“云计算”里,以赚取眼球,达到营销效果。所以,当前片面化的云计算观点比比皆是,如高性能集群就是云计算,虚拟化就是云计算,分布式就是云计算,效用计算就是云计算。

     其次是从客户认知的角度,处在“盲人摸象”的阶段。即由于厂商片面化的夸大了部分云计算技术的作用,如分布式计算、虚拟化等,片面的夸大某种形态的云计算,如私有云等,片面的夸大某种架构模式,如服务器农场,使得客户对云计算的理解陷入误区——只看局部,而无视整体;只看细节,强调资源利用、能耗等技术细节,而忽视整体架构;只谈概念,而忽视落地应用,现在云计算的概念炒得很热,但对云计算在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具体实现考虑的很少;只照搬国外经验,却忽视中国具体国情,只看到热闹的公有云、只盯私有云,而忽视面向组织的云计算应用。

     第三则是在技术、产品、应用上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由于缺乏对云计算的全面的、系统性的认知和思考,中国与云计算相关的企业在技术研究、产品规划、项目建设等方面陷入人云亦云、不切实际的盲目模仿中。据中国服务器厂商浪潮对全国的数十个云计算中心做过调查显示,很多中心投巨资建成了所谓“云”系统,但资源利用效率却不足20%,甚至有的连虚拟化都没有实现,完全违背高效、节能、低成本的云计算初衷。

     第四是缺少实际应用。由于基本认知的混乱,云计算难以落地与盲目实施并存,浪费了客户大量的信息化建设资金。

     面对上述中国云计算市场存在的误区,我们的突破口在哪里?是走Google、亚马逊、中国的腾讯、百度这些互联网巨头利用公共的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之后为部分用户提供服务的公有云,还是像传统IT企业IBM、戴尔那样等走面向企业的私有云的道路?

     众所周知,最近一二十年以来,我们国家在各个行业都在大力进行信息化,一系列的“金字”等相关工程的推进对于行业本身的信息化起到重大的作用,但这些信息化仍然以内部服务为主,虽然解决了办公效率的问题,但面对社会,对大众提供信息服务几乎是空白。因为核心的有价值的数据大部分掌握在各个行业、各个垂直的部门中,如何把这些数据进行挖掘、及时提供服务是行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不过,垂直的部门和行业掌握了的核心数据,是不可能给Google、百度和腾讯提供服务的,因为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是保密的,但他们本身是可以用一种技术、用一种平台、用一种架构,把他们的技术(也就是云计算平台)、把数据转化为服务为大众服务,这就是所谓的行业云。它是由行业内或某个区域内起主导作用或者掌握关键资源的组织建立和维护,以公开或者半公开的方式,向行业内部或相关组织和公众提供有偿或无偿服务的云平台,也是中国云计算市场面临的新机遇。

     对此,中国相关企业已经有所认识和行动。例如日前,作为中国国产品牌服务器市场老大的浪潮就基于行业云提出了自己的“云海In-Cloud”战略。该战略的核心就是发展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等云基础装备和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着力中国的行业云应用。

     而浪潮之所以敢越第一个涉足行业云市场,笔者认为首先其在服务器和存储领域10多年的创新及市场积累,为行业云所需要的大服务器和海量存储的整合及部署提供了保证;其二就是其在了解中国相关的垂直部门或行业实际应用基础之上开发的模块化的云操作系统及应用更能高效地对于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并将其转化为市场和用户需要和最易于接受的服务;第三就是某些垂直行业或部门数据的敏感性和保密性,为浪潮的对手(尤其是国外的厂商)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综上所述,随着以浪潮为首的中国相关企业对于行业云的关注和进入,之前阻碍中国云计算市场应用和发展的误区正在被打破,而行业云又可能让中国在云计算市场独辟蹊径,走一条完全不同于Google、亚马逊及IBM等国际IT和互联网巨头的云计算之路。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