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硬件战略初见成效:保持Win业务稳定创收行业资讯
导语:美国科技网站CITEworld近日发表署名马特·罗索夫(Matt Rosoff)的文章指出,微软之所以推出自家平板电脑Surface,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硬件来拉动软件销售,而根据微软发布的新一季财报,这一战略显然已初见成效,令Windows业务部门营收在PC市场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与去年持平。
以下为文章全文:
Surface贡献巨大
微软在上周发布了第一季度财报。报告显示,虽然根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IDC的统计数据,全球PC销量大幅缩水14%,但微软Windows业务部门营收仍然与上年同期持平。即将离任的微软CFO彼得·克莱恩(Peter Klein)在财报电话会议上暗示,PC销量下滑幅度实际上在“12%至14%”之间。
Windows业务部门营收持平,或许与诸多因素有关。正如微软投资者关系主管克里斯·徐(Chris Suh)在电话会议上所说,“微软非OEM(原始设备厂商)业务营收本季度增长40%,这主要得益于Surface平板电脑和批量授权业务两位数增长的推动。”
在第一季度,Surface平板究竟对微软Windows业务部门的营收起到了多大程度的推动作用?下面就让我们来做一个粗略的估计。
Surface平板的平均售价高于OEM版Windows:较低配置的版本Surface RT零售价为499美元,最高端的版本Surface Pro零售价则高达999美元,这还不包括键盘保护套的价格。
部分分析师估计,第一季度Surface Pro销量约为40万台,Surface RT销量为20万台。假设微软可以让零售渠道合作伙伴从Surface平板销售中获得不错的利润率,包括微软自家零售店。即便如此,微软从每台Surface也能平均获利700美元,包括像键盘保护盖这样的附件。
单单Surface一项业务,微软就入账4.2亿美元,在Windows业务部门调整后的46.2亿美元营收中,约占10%的比重。
即便这些估计过于慷慨,Surface的营收占比实际上更低,比如说5%,但这仍然意味着Windows部门营收之所以能在PC市场大幅萎缩的情况下与去年持平,Surface平板电脑功不可没。但这些估计可能会远低于实际水平,也就是说,Surface第一季度对Windows业务部门的贡献或许更大。
批量授权业务
与此同时,购买企业版Windows 8的企业客户也对Windows业务部门第一季度的业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客户只有通过批量授权协议(主要是Enterprise Agreements),才能够买到企业版Windows 8。企业购买这些授权,原因不一而足,但单就本季度而言,主要原因可能,他们知道必须将部分PC从Windows 7升级至Windows 8。
购买授权可以让企业在协议期(通常是三年)内随时进行升级。企业版Windows 8还包括管理和安全等方面的升级,这是低版本Windows所不具备的特性。换言之,微软成功说服了足够多的个人用户购买硬件,说服了足够多的企业客户“订阅”Windows升级,这抵消了第一季度新PC产品的销量下滑。
这种同比趋势可能会延续2013年全年。随着微软在2014年停止对Windows XP的支持,起码部分当前使用Windows XP的企业客户会购买新PC,进而使得PC市场滑坡的速度放缓。为了安全、管理等获得额外的功能,其中一些企业客户可能还会购买企业版Windows 8。
未来不利局面
但同时,微软也面临着一些不利因素。首先,硬件的利润率低于软件。软件的妙处在于,一旦收回开发成本,以后每多买出一份,那几乎都是纯利润。硬件则不然。在这个领域,只有苹果成功攫取了高额利润率,但即便如此,苹果硬件利润率也赶不上微软在Windows和Office等业务上70%至80%的水平。从高利润率行业向低利润率行业的转变,意味着微软若想保持相同比率的利润增长,则必须更为快速地提升营收水平,或大幅削减其他成本。
其次,批量授权不会永远刺激Windows业务增长。一些企业意识到,为了获得所需要的顶级企业功能,他们不得不订阅Windows系统,即签署批量授权协议,通常是按年付费,这样一来,微软的批量授权业务会出现一个一次性飞跃。一旦希望获得这种功能的企业全部“入局”,每年付费支付授权费,这种营收增长届时就会陷入停滞。从长期来看,微软若想保持Windows批量授权业务营收不断增长,只有两条路,一是说服更多的企业购买Windows授权,即促进企业PC市场增长;二是提高授权价格。
正如我在几周前所说,微软有能力保持Windows业务的长期增长,即便是在PC市场滑坡的情况下。但最终,微软不得不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即保持增长的唯一途径是,今年售出的产品数量要超过去年,而且每年要保持这种势头。所以,微软必须保证其Surface平板电脑和传统企业PC业务增长,以再次刺激Windows授权销量,否则,这项业务在未来五年的前景将日渐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