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业务向云迁移已成大势所趋行业资讯
回顾:IDC市场混乱遭遇"一刀切"
1994年至2000年是全球互联网大发展时期,互联网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和时髦的名词,凡是与科技和新兴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投资价值被严重高估,为之后的互联网泡沫破灭起到了推动作用,泡沫的破灭使的互联网一夜之间从弥红灯的绚丽舞台回到了现实。
互联网泡沫的破灭使得国内互联网产业遭到了破坏性的打击,就是在这个互联网最艰难的时期,IDC行业在国内也刚刚起步,产业环境和业务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政策监管基本处于空白期。2003年,随着互联网环境的转暖,IDC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到2007年,IDC企业数量一度达到了2000多家,由于经营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加上供大于求的产业环境致使IDC市场秩序迅速恶化,恶性竞争加剧,并出现大量层层转租的现象。随着市场秩序的恶化加剧,引起了当时主管部门的重视,2007年7月IDC牌照申请全部关闭,IDC行业进入封闭式的市场调整阶段。
IDC牌照发放是机遇还是挑战
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的发展再次进入新的黄金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IDC市场蓬勃发展,市场规模持续保持40%以上增长率。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产业的推动,IDC行业受到越来越多民营资本的关注,但是由于政策的原因,IDC市场处于完全封闭状态,外部资本基本无法进入,由此一些企业通过收购和并购原有IDC企业从事IDC业务,甚至一些企业处于无证经营的状态,对市场监管产生不利因素。
2012年12月6日,工信部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鼓励民资开展因特网数据中心(IDC)和因特网接入服务(ISP)等增值电信业务。同年12月,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通告》,为IDC行业的开放打开了最后一道枷锁,预示着"冰冻"五年之久的IDC市场终于迎来破冰之时。
新兴IDC企业的进入,从人才、资金、技术等多个方面为IDC行业发展提供动力,推动IDC产业向规模化、多元化、产业化迈进。另一方面,原有IDC企业将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新兴IDC企业对原有IDC市场的冲击,二是工信部将对原有IDC/ISP牌照的企业进行整治、清理,三是工信部将引入数据中心评级和IDC企业信誉评价体系,一批规模较小、技术薄弱、竞争力弱的IDC企业势必将被淘汰。
牌照申请门槛提高 先评测后申请
自2012年12月工信部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因特网数据中心业务和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市场准入工作的通告》,随后工信部又发布了具体实施方案(工信部电管函[2012]55号),实施方案中要求企业若单独申请IDC牌照,或者同时申请IDC牌照和ISP牌照,需要通过"网站备案系统""接入资源平台""机房安全""信息安全系统"四项评测,若单独申请ISP牌照则只需通过"网站备案系统""接入资源平台""信息安全系统"三项评测,申请企业只有通过相关评测才能申请相关牌照,另外还对资金、人员、场地、设施和技术方案给出相关要求。
对于港澳企业申请IDC和ISP牌照,实施方案中要求申请企业外资股份比例低于10%,且单一最大股东为中方投资者,方可申请相应牌照。符合相应条件的港澳企业先需要去通信发展司取得审定意见书,然后去商务部门取得中外合资企业批准证书,同时申请业务评测。最后评测合格后方可进入许可申请流程。
市场监管将引入评级和信誉机制
作为此次IDC/ISP牌照实施方案的重要环节,工信部还将建立IDC企业信誉评价和IDC机房星级评定管理机制,并将评价和评定结果作为电信市场监管的重要依据。
IDC牌照申请后,工信部还将定期对IDC企业信誉进行积分排名,并会将信誉考核结果和年检相结合,以供社会参考。
IDC机房评级将根据机房的规模、设施、能耗等多个指标进行评级,并纳入统一的管理机制内,定期向社会公布。
传统IDC业务结构将因"云"而变
随着云计算的持续火热,不仅电信运营商和IDC企业将目光投向数据中心建设,互联网企业也纷纷跟进,2012年,百度、新浪、阿里、京东、腾讯纷纷宣布将建设自有数据中心,IDC牌照的开放,将推动更多的大型互联网企业从目前的租赁数据中心向自建数据中心转移。
随着市场需要的转变,传统IDC业务模式已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以云主机、云存储为代表的新型IDC服务模式越来越受到亲睐,IDC企业业务结构逐渐向云迁移已成为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