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国产化:一场持久战 行业资讯
自从“棱镜门”爆发之后,国内ICT厂商一致认识是新机会到了。从现实情况看,未免有些乐观。当然,不是打击国内ICT厂商的积极性,而说,要完全做到IT软硬件“国产化”,国内ICT厂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是一场“持久战”,对数据库企业尤为如此。
IT系统复杂,涉及的产品线众多。如何做到“国产化”的逐步替换?有研究机构认为,可以从五个纬度分析了国内产品对国外产品的替代作用。这五个纬度分别是:功能可替代性、性能可替代性、稳定可替代性、关联可替代性和体验可替代性。
如果要从实践出发,凡是涉密的一定要采用国产软件,毋庸置疑,更不需要讨价还价。而在商业环境以及企业IT架构中,可以先从局部的可替换性,然后逐步渗透到核心系统中。
国内ICT产品能否代替国外ICT产品,可以分几个部分看。
1.为什么采购国外产品?
从历史来说,我国的ICT产业就是不断的模仿、学习和超越国外ICT产业的过程。在一些领域,我国的IT产品足矣可代替国外产品,尤其是外设产品。一些行业采购国外ICT产品有几个普遍理由:只买贵的,不买便宜的;只买国外的,不买国内的;只买知名的,不买不知名的。这种逻辑背后是,默认国外产品最好。如果连最好的产品(系统)出了问题,更何况别的产品。
尤其是在高端ERP产业中,有些公司为了政策合规,只采购国外产品,而没有考虑国内软件。这对国产软件是不公平的,连“试错”的机会也不给,怎么知道国产软件不行?
其实,单纯产品角度说,有些领域如外设、应用软件等领域,国内产品的质量不低于国外产品,甚至要高于国外产品。
2.国外和国内IT产品差距在哪里?
如果要单纯的比较市场份额或者质量的话,那么毫无意义。产品之间的对比不仅仅是指市场占有率,还包括技术实力、服务体系、销售能力、公关能力、研发能力,甚至是体验程度、对市场的重视程度和对未来的趋势判断等,这是公司与公司之间的较量,一个体系和另外一个体系的较量。由于我国ICT产业长期处于“跟随模仿”的状态下,基本还处于劣势。
差距仍旧存在,尤其是对未来技术的整体把握和判断中,我们应该抱着学习的态度,一点点和国外产品比较,迎头赶上,势必能在局部追赶,从而整体超越。这一点上,我们需要补的课程还有很多。
但从应用角度说,国内产品丝毫不弱于外国产品,目前在核心的几个领域如芯片、服务器等不能取代之外,其他的领域均有成熟的替代产品。
3.国货当自强。
我国一直扶持国家IT产业,出台了不少政策和法规,“核高基”中也有一定比例的扶持资金。但客观的说,不少国内IT公司从小变大的过程中,就患上了“软骨病”。这种“病”是不靠自己的实力去市场中换取,“不在游泳中学习游泳”而是“靠天吃饭”,单纯依靠国家扶持资金。这样一来,如何结合市场开发出合适的产品就变得越来越难。像这种案例还少吗?
另外就是在实践中,放眼未来。一边学会怎么成长壮大,一边要学会长远发展,而不是“一锤子买卖”,建立一套立足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结合产业链上下游的力量共同成长。只有这样,“国产化”的力量才会越来越大。
4.用户多些耐心和支持
除了厂商的责任之外,行业用户也需要再给IT厂商一点时间,允许“试错”。以国产办公软件举例,几年前采购中要求的“国产化”比例客观推动了国内厂商的进步和发展。至今,在不少国家企事业单位中,国产化软件的比例越来越高。
一个企业的IT系统庞杂多变,核心的基础架构往往是国外的,尤其是服务器、存储和数据库产品。这些基础架构运行着企业的核心系统、关键系统,而在非核心系统中,可以逐步实现国产化,逐步渗透到核心系统。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漫长的,但“棱镜门”的威胁和潜在危害不得不防。
为什么会有这个信心?因为现在的ICT市场与过去完全不同。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商业技术和概念的兴起,在技术方面,国内ICT产业与国外ICT产业基本站在了同一个起跑线上。尤其是云计算,本身就是“去中心化”,这为中国ICT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总结来看,“棱镜门”为国内IT产业日后的发展带来太多的机遇,同时也敲响了警钟。这种警示切不可掉以轻心,这种危害在海比研究的报告里提到了一些,不过没有再细致说下去。行业媒体应该多从安全的角度,立足现实,多为“国有化”鼓气,多举一些案例,说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那么,必将一点点推动“国产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