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 信息不对称问题需破解 行业资讯
据经济之声报道,小微企业融资难,最大的瓶颈在于信息不对称,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提供了破解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浙江省是我国小微企业密度最高的省份,小微金融活跃度很高,当地监管部门和银行业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后呼吁:要高度重视大数据理念,统筹分散在个职能部门的数据,将综合征信平台工作尽快落地。
为防范小微贷款风险,浙江银行业创新出很多信息交叉检验的方式,比如看水表、电表和报关表等,但这些做法成本高,也做不到完全客观;此外,可以查询央行的征信系统,但这个系统的数据又过于单一。
泰隆银行副行长金学良:目前央行的征信系统侧重于贷款信息,这对银行放贷来说还比较片面,建议建立全社会的征信体系,将工商、法院、公安、环保等部门的信息整合起来,这将给银行小微企业服务增加有力的信用判断武器。
小微企业充满了变数,必须看得准、看得清,银行才敢放贷。记者采访中发现,银行更希望能有一个综合性的征信平台,对小企业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查询,用大数据的思维去验证。
建设银行宁波分行副行长陈慧芳:要识别企业到底好不好,银行自己还做不到,而政府的信息对称度要比银行强很多。举个例子,比如企业老板有没有去赌博,派出所是很清楚的,但是银行就不知道。如果政府把信息资源整合、搭建平台,并对外共享,银行才能把信贷投给真正需要的企业。
有数据和缺数据,两者对放贷效率的影响到底会有多大?运用大数据的一个标杆是阿里小贷公司,总经理娄建勋介绍,公司成立三年来,累计放贷1200亿,户均余额只有3.8万,贷款逾期率也只有0.92%。而能够做到这些,完全得益于阿里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各种数据。
娄建勋:放贷是基于淘宝、天猫、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上积累的大量数据,比如消费者的搜索、比价、物流信息,商户的采购信息等,通过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分析,对客户信用进行评价,发放纯信用贷款。
通过对平台数据的挖掘,阿里小贷省去了大量的人工调查成本。娄建勋介绍,支撑阿里小贷日常数据分析,只需要6台计算机,每台造价8万元,而放一笔几块钱的贷款跟放一笔十几万的贷款,所花费成本没有区别。
正是看到了大数据中蕴藏的巨大潜力,目前浙江也在尝试建立综合性的信息平台,试图打通工商、税务、环保、公安、法院、国土、质检等部门的信息鸿沟,尽管这个平台已经有了框架,但是数据更新却跟不上。对此,浙江银监局副局长包祖明认为,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仍有待推进。
包祖明:这其中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部门之间数据割裂的问题,部门之间的数据还是分散、条块化的,信息还不够透明,要想把信息统筹对接起来,就需要很复杂的过程。
包祖明认为,市场化就要求信息高度透明,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有先发优势,而如果信息是割裂的,很多要素就流动不起来,他建议未来要将信息透明作为公共服务的着力点,不能延误在大数据战略上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