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谷歌、微软、IBM收购史 行业资讯

2014-02-25    来源:D1Net    编辑:佚名
新型企业在功成名就后,通常会占得市场的垄断地位,然后在下一次IT浪潮到来时,他们则成了保守的老牌巨头,一不留神,原有的地位极有可能被新的破坏性创新型企业所取代,为了保

  新型企业在功成名就后,通常会占得市场的垄断地位,然后在下一次IT浪潮到来时,他们却往往成了保守的老牌巨头,一不留神,原有的地位极有可能被新的破坏性创新型企业所取代。为了保持创新力,收购初创公司或新兴技术是常见的选择,回顾IT史,众多我们耳熟能详企业所依靠的产品和技术,其实并非“原创”。

  微软

  微软靠PC操作系统赢得天下,但是谁曾想,微软最初的操作系统版本也是收购得来的。1981年,微软以五万美元的价格向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收购了86-DOS操作系统,将其更名为MS-DOS,并且成功获得了IBM PC的订单,自此开启了其在PC操作系统领域的霸主地位。

  此外,全球第三大关系型操作系统MS SQL Server(前两名是Oracle、IBM DB2),也是收购自Sybase,微软凭此顺利打入数据库市场 。

  之后,面对互联网的大潮,微软亦展开了一系列并购,不过,收效并不如过去那么辉煌:

  在Email成为互联网重要通讯工具的时代,微软拿出了4亿美元收购了Hotmail,如今,微软正把Hotmail的用户逐步迁移至Outlook,并打算彻底关闭Hotmail。

  当即时通讯成为新一轮热点时,微软以85亿美金收购了著名的互联网语音通讯工具Skype,这直接引发了MSN的关闭。不过,随着微信、WhatsApp等免费的IM通讯工具大行其道,让Skype在消费级市场的前景颇为不妙。 

  微软近年来不得不提的另一笔重磅级收购,莫过于诺基亚手机部门。72亿美元的交易低价让业界感叹诺基亚的辉煌一去不复返。

  微软的这笔收购无疑是从移动战略角度出发,Windows操作系统并没有像在PC端一样攻城略地,微软希望通过诺基亚的影响力和技术,来推广Windows手机。不过,在苹果和安卓已经二分天下的移动操作系统市场,留给windows  的机会着实不多。因此在新任CEO纳德拉上任后,微软改变了策略,准备让诺基亚推出首款安卓手机。但微软有可能真的放弃Windows,转而支持安卓吗?微软诺基亚安卓手机(真拗口),成为一个“四不像”产品的可能性极大。

  谷歌

  谷歌虽然已不在中国的江湖, 但到处都有"歌"的传说。上个月,谷歌以32亿美元把智能家居公司Nest纳入囊中,而根据彭博社的统计,最近3年,谷歌共进行了127笔收购,数量位居全球之首。

  回顾谷歌历史,最值回票价的一笔收购是在2005年以5000万美金收购安卓公司。当时安卓还默默无名,只是微软前员工安迪·鲁宾的一个研发项目,因为缺钱快搞不下去了。谷歌创始人 拉里·佩奇 与安迪·鲁宾有私交,早就认可了安迪·鲁宾的洞察力,很快决定收购安卓。在谷歌的帮助下,现如今安卓操作系统已经占领了智能手机80%的市场,谷歌也因此占领移动端,屹立于移动产业链的上游。

  谷歌的另一笔举世瞩目的收购,乃是摩托罗拉移动,这是谷歌规模最大的一次交易,收购价达到125亿美元。作为最早推出全球商用移动电话的企业,摩托罗拉移动拥有庞大的移动专利技术,这让谷歌在与苹果、微软等专利战中化被动为主动,增加博弈筹码。虽然谷歌已经把摩托罗拉移动卖给了联想,但从交易细节能看到,大部分的摩托罗拉移动的专利依然在谷歌手中。

  IBM

  IBM能从一家硬件设备商,转型成为现如今全球排名前三的软件公司,一系列成功的软件业务并购是关键。在1995年之前,IBM的软件是封闭的,只能兼容IBM的硬件系统,这也导致IBM的软件业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当时的CEO郭士纳意识到了问题所在。1995年,IBM以35亿美金并购了办公自动化软件公司Lotus,自此开启了IBM软件的霸主之路。在过去的近20年中,IBM的主要并购对象均为软件公司,范围涵盖数据分析、商业智能、协同办公、基础设施管理、电子商务、数据安全等各个领域。

  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IBM在2002年以35亿美元收购普华永道咨询部门,填充了IBM在咨询服务方面的实力,为IBM在软件市场乃至整个企业级业务的拓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云计算热潮兴起后,相关的软件公司和云平台提供商也成为了IBM的收购重点。2013年IBM收购了云基础设施服务商SoftLayer,SoftLayer目前拥有超过2万个客户,为WhatsApp、Tumblr等知名互联网初创公司提供基础设施服务,IBM原先的SCE智慧云服务随之宣布关闭,全部迁移至SoftLayer之上。

  如今的IBM希望以SoftLayer面向中小企业,应对广大云服务商的竞争,而以IBM SCE+(SmartCloud Enterprise+)维系IBM固有的企业级高端客户。这一策略能否奏效,还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