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巨头卡位“大数据”行业资讯
大数据的应用愈发广泛且迅猛!“2013年全世界每天所产生的信息量相当于2000年一年所产生的信息量。”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说,“其中一些本来与人们生活没有关系的信息,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变成了有价值的信息。”
现实的确如此。大家是否记得,马年春节期间,央视《晚间新闻》开设的《“据”说春运》栏目。该栏目全程、动态、即时、直观地展现了中国春节前后人口大迁徙的轨迹与特征。这便是大数据服务公共事务的典型应用,大数据技术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另外,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可以对车辆出行进行趋势预测,使交通管理更具前瞻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可借助大数据进行流感预测。人们出去游玩,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景区的拥挤程度或寻找附近的公共厕所……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智慧源泉,也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只有不断探索如何盘活已有数据存量,充分利用大数据增量,才能提升智慧城市的智慧水平,促使城市管理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近日,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向《中国电子报》记者表达了上述观点。其实,不论是当前火热的智慧城市建设,还是优化社会治理、推动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升级,大数据技术均扮演着重要角色。“大数据正在加速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交叉融合,孕育形成新型业态,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空间。”张峰强调。
可以说,大数据开始被业内越来越多地谈论,因为其正在改变着经济、社会以及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值得关注的是,大数据作为新兴产业,已经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而在这次技术浪潮中最可贵的是,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的“弄潮儿”。
发展环境史上最佳
尽管商业智能(BI),包括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等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就被产业界提及并逐渐应用,但影响力还是有限的。随着最近几年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产业的迅猛发展,“数据”尤其是“非结构化的数据”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洞察未来的基础,大数据也迅速崛起成为具有代表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一。当前,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达到史上最佳。国家层面、地方层面以及第三方组织机构共同构筑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张峰告诉记者,未来工信部将密切关注、研究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针对大数据发展带来的新形势、新变革,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合理引导、稳步推进。同时,工信部也将继续加大对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目前,工信部已经从三个方面推动产业发展:一是前期已通过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意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规划等政策规划,对大数据发展进行了部署。二是推动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了大数据标准化的需求分析、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及相关标准研制工作,并向相关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了大数据研究提案。三是利用项目资金等手段进行了前沿部署,支持了关键技术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至于张峰提到的大数据产业标准化研究工作已提上日程。在近日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信标委”)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信标委主任委员、工信部规划司司长肖华也向《中国电子报》记者透露,2014年信标委将启动大数据等领域标准化研究工作,并系统开展相关产业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标准化规划和标准研制工作。
另外,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北京市政府今年2月颁布实施的《北京市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实施意见》就提出,北京今年将启动制定全市大数据发展战略规划,并强调要创造数据资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目前上海、重庆、广东等区域政府已启动大数据战略。上海已在地理位置、道路交通、公共服务、经济统计、资格资质、行政管理等领域开发了212项数据产品、30项数据应用。广东还专门成立了省大数据管理局,挂靠在省经信委。重庆发布的政策配套文件《重庆市大数据行动计划》则提出,到2017年形成500亿元大数据产业规模,建成国内重要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企业站在舞台中央
《中国电子报》记者了解到,工信部作为全国软件行业主管部门,在其2014年重点工作中,“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成为重要一项。工信部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充分发挥企业对技术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用好“核高基”和电子发展基金,支持骨干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关键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其实,大数据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企业已经站在了舞台中央,通过技术创新积极发挥自身影响力。其中,拥有“数据金矿”和一定利用能力的互联网巨头最为“引人注目”。
“技术创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行计算能力不断提升和云存储等技术产品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大数据真正走到了技术变革的临界点。”李彦宏表示,“未来大数据将发挥出对整体社会经济的革命性影响。”李彦宏坦言,大数据将使人的智力越来越被电脑所模仿,并预测,通过大数据,电脑智力超越人脑并不会遥远。
在近日举办的百度技术开放日上,百度CEO李彦宏亲自站台,信心满满地提出“大数据引擎”这一全球首创概念。“大数据引擎”,指的是对大数据进行收集、存储、计算、挖掘和管理,并通过深度学习技术和数据建模技术,使数据具有“智能”。这些“智能数据”可以被传统行业所利用,推动其行业升级和业务创新。目前百度大数据引擎已经用于交通运输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相关项目,即将在政府、NGO、制造、医疗、金融、零售、娱乐、教育等传统领域开展项目合作。像之前提到的春运大数据应用就是百度提供的技术支持。
百度可谓是中国大数据产业最具代表性企业之一,其“人工智能”(相关项目取名为“百度大脑”)研发实力在中国公司里首屈一指,“百度大脑”目前已经拥有两三岁孩子的智力。另外,大数据也是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核心战略之一。
去年“双十一”期间,阿里巴巴旗下余额宝对大规模取现进行预测规避金融风险,已证明阿里巴巴在大数据方面的实力。目前,继海南、浙江、贵州之后,阿里巴巴大数据基础设施合作已拓展至广西。广西将成为阿里巴巴未来面向东盟发展的前沿阵地,重点打造沿边金融和跨境金融。马云在近日的签约仪式上表示,中国正在从IT时代走向DT(数据)时代,阿里巴巴未来十年的目标是建立大数据时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对于腾讯,毫无疑问,庞大的用户基础是其资本,为大数据战略提供了支撑。通过分析社交数据,腾讯能够推算出极其精准的互联网用户行为并开发出利用价值,而这恰恰是大数据最典型的应用之一。
尽管BAT走在了大数据产业前列,但并不意味其他企业毫无机会。神州数码大数据专家史文钊曾向记者表示:“IT技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从数据产品时代步入数据应用时代,而大数据的核心不在于其体量、速度和类型,而是如何发挥数据的价值。”因此,谁能挖掘出数据的价值,谁就能在产业发展中分一杯羹。
当然,若独立看待大数据,显然是错误的。例如,没有物联网“帮忙”,大数据的数据是“死的”,利用价值并不高。事实上,大数据能有今天的“地位”也得益于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谓相得益彰。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让数据变得更加实时、海量、更真实有价值。云计算则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提高数据分析速度,降低应用成本。换句话说,在这些技术支持下,原本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开始变得容易被利用。因此,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具有创新技术的企业也都活跃在大数据产业链中,为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无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