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如何在数据空间里“被遗忘”?行业资讯

2014-07-14    来源:人民邮电报    编辑:牛泽亚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一旦被“留底”,就很难消失。然而,欧盟对谷歌所作的一项判决提醒我们:我们有权“被遗忘”。5月13日,欧盟法院作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在网络上的言行一旦被“留底”,就很难消失。然而,欧盟对谷歌所作的一项判决提醒我们:我们有权“被遗忘”。5月13日,欧盟法院作出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判决,要求谷歌必须接受并处理普通个人提出的删除涉及他们过期信息链接的要求。近日,谷歌宣布,已经开始根据该判决在搜索结果中删除一些特定内容,给予用户“被遗忘权”。

  事实上,欧盟早在1995年就在相关数据保护法律中提出了“被遗忘权”概念,任何公民可以在其个人数据不再需要时提出删除要求。欧盟委员会从2012年开始建议制定关于“网上被遗忘权利”的法律,提议要求搜索引擎修改结果,以符合欧盟保护个人信息的方针。在作出该判决之后,欧洲建立了一个名为“忘记我”的网站。

  “被遗忘权”仍存争议

 隐藏在大规模数据集下的一些模式,例如通过智能手机应用、在线零售网站或临床试验所收集的数据,能对科学研究发挥重要作用,但共享这些数据很容易使隐私受到侵犯,甚至导致用户住房、卫生保健和就业等领域遭受歧视。随着社交网站的日益兴起,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个人动态成为很多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隐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令人担心。44%的用户已经开始删除他人在自己档案信息中留下的评论,37%的用户开始把标记有自己姓名的照片删除。

  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数据采集和个人隐私保护间的拉锯战无处不在,从未间断。对于上述针对谷歌公司的裁决,欧盟司法委员维维亚娜·雷丁认为,它强调了欧盟对于保护公民个人数据的重视,并称“这是保护欧洲民众个人信息的一次显著胜利”。201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推“橡皮擦”法案,允许未成年人擦除网络痕迹。该法案要求脸谱网、推特网、谷歌等社交媒体巨头允许未成年人擦除自己的上网痕迹,以避免因网络防范意识不足而在以后面临网络痕迹带来的问题。据悉,“橡皮擦”法案是世界上第一个相关的法令,将于2015年1月1日正式生效。

  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不懈努力,但“被遗忘权”在社会各界中仍有较大争议。最基本的问题在于科技的发展速度远超立法者的立法速度,也必然快于消费者、政治家甚至是司法机关对于“一项新技术的实施是否会对现有法律产生侵犯”的预测。而且,对于该项判决,将存在未来会有数以万计的欧洲人要求删除自己在网上的官司或公开信息,形成事实上的“大规模私人信息审查”,从此为欧洲大规模私人信息审查打开大门,这也是对个人隐私保护的一个挑战。除此之外,尊重“被遗忘权”还存在实际操作问题。例如如何判定用户请求删除的数据是否属于“不充足的,无关紧要的,不再相关的”信息?是否只限于欧洲地区的谷歌才要删除?抑或完全在谷歌网站上删除?而即使是互联网公司完全遵守“被遗忘权”判决,也不能抹去个人在线上世界的全部痕迹。尽管某一特定文件被从搜索引擎上移走,但它依然存在于相应的主机上面,只是不再被搜索引擎纳入序列,而不是真正消失了。就算在主机上删除了该文件,网页的缓冲版本依然还会活在搜索引擎那里,直到引擎的网络爬虫再度访问那个页面,更新缓存内容。在这段时间内,人们依然可以获取并自由下载这些数据。

  “阅后即焚”类应用是方向

  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数据收集、分析、储存技术得到应用和普及,“个人隐私权”保障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无论是科技研发者、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还是政治家、立法者,都在思索如何在大数据时代保护个人隐私。

  在数据爆炸的时代,一种被称为“阅后即焚”的互联网应用,日益成为最新锐的创业方向之一。当下美国最流行的一款App应用软件Snapchat就是其中的代表。用户可以与好友分享一张图片,但这张图片会在对方接收到的十秒钟甚至更短时间内自动删除。Snapchat的这一做法,就是为了强调隐私。在其官方网站中,特别列有长篇幅的隐私条例。

  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互联网应用,例如“咔嚓”。该公司宣称“通过信息不可保存的特征降低陌生人交流的心理负担,用阅后即焚构造安全无忧的社交生活”。2011年年初,来自德国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项叫做“X-pire”的软件为生成的图片添加失效日期。2012年,号称“军事级防泄密应用”Wickr发布,该应用旨在向所有人提供不留下任何痕迹的交流方式,包括可以自我删除的文本信息、视频、音频文件和PDF。

  除了Snapchat以及Wickr的“阅后即焚”模式外,一些互联网企业则将自己定位成数据和隐私保护的第三方。Reputation.com是美国一家专门出售在线声誉和隐私服务的公司,其CEO迈克尔·福迪克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现在的重点是收集大量有关用户上网习惯的数据档案,然后允许个人用户控制这些数据的出售方式。得益于“大数据”和“遗忘权”概念的双重兴起。现在,Reputation.com的客户较两年前增长了十倍。

  在隐私忧虑日益深重的情况下,一款能够保证用户个人信息不会被跟踪的浏览器成为人们所向往的。美国一款搜索引擎DuckDuckGo以不追踪用户隐私为宣传牌,无需登录、不跟踪用户信息、默认不利用 Cookie,就能得到不经过干预的搜索结果。“棱镜门”事件被披露后,DuckDuckGo当天的搜索次数达到185万次,3天后创下新高,达到221万次,10天后到达309万次。

  与传统时代相比,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边界更加模糊,存在的问题更加复杂,日益挑战个人隐私的法律底线。对此,大数据发展比较快的国家已制定或着手制定相关法律。然而,国际上对于大数据涉及的一些法律问题也还没有定论,比如作为企业和政府需要逐渐定位清楚,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采用什么方式来使用用户的数据?在法律上,如何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什么样的信息属于个人隐私的范畴?

  对我国而言,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仅仅是散落在一些法律条款中的信息保护规定,已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各界人士纷纷呼吁,我国需要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个人信息保护法还未出台、保护个人隐私的基本精神得以确立之前,互联网企业要加  强自律,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网络秩序,增强网络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沈阳教授说:“人类既有不想暴露自己私生活的需求,也有检索历史信息的需求。就比如微博上我们既希望保留过往的生活痕迹,也不希望一些私人信息被暴露。但是在现在的互联网情况下这是个两难问题。要想改进这一点,技术、法律、互联网第三方组织都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