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若难盈利 谁会投资? 行业资讯
在“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当下,不仅普通人要来一场说干就干的创业,就连一些省级政府也加入了创业大军。
2014年2月,贵州省出台了《关于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若干政策的意见》和《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应用规划纲要(2014—2020)》。自那时起,这个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便试图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夯实自己的经济基础。
据时代周报记者了解,贵州省的大数据“创业”主要分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云应用平台、增值服务以及智能终端5个层级。其中,基础设施及系统平台层级主要由政府主导,其余三个层级则更多交由市场负责。
为了在增值服务及智能终端两个层级上培育市场主体,贵州省政府想到了举办“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的办法,借此吸引全球的人才和资源到贵州发展大数据。
2015年4月11日,“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比赛结束,贵州省政府挑中26个优秀项目,给出了总共2000万元的扶持奖金,并以优惠的政策条件吸引创业者落户贵州。是次比赛后,有知情人士透露,贵州未来可能每年都会举办类似的比赛,以此挖掘优秀的创业项目。
然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贵州重金征集的那些大数据商业模式,未来真的能够盈利,并带动贵州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吗?
2000万重奖换来3.6亿投资
2014年9月,“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启动。当时的新闻发布会上,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保芳表示,是次比赛旨在通过募集大数据商业模式,与招商引资、引智入黔结合,促进贵州大数据产业加快发展。
换言之,在各地政府招商引资越来越难的背景下,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被贵州作为引进大数据项目的重要平台。
与国内其他鼓励创新的比赛相比,经济并不发达的贵州这次反而亮出了一些“壕”的做法—政府拿出2000万元用于奖励优秀的获奖项目,包括“云端大奖”500万元,同时引入赛伯乐、银杏谷、IDG等投资机构,为比赛建立了200多亿元的风险投资基金池。
2014年11月底,200亿元投资基金基本到位。其中,100亿元来自赛伯乐,50亿元来自云石基金。据披露,这部分投资基金确定投资某些项目后,贵州省承诺按照1:9的比例提供配套政府投资。
与此同时,贵州省政府还向参赛者开放政府数据—不仅公开交通、旅游、工业、环保、食品安全、商务等“7朵云”梳理的政府数据目录,帮助项目设计者开发、完善参赛方案,还开放了部分政府交通数据,供参赛者演练大数据算法之用。
“政府把2000万元奖金用在培育一个产业上是值得的。我们计划每年开展类似的比赛,从中挖掘优秀的创业团队。”2014年12月,贵州省副省长王江平在接受多家媒体采访时表示。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半年多的时间里,8615支来自贵州省内外、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华台北等国家和地区的团队报名参加“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其中,大赛的分支赛—旨在解决贵阳交通拥堵问题的“智能交通算法大挑战”吸引了3712支国内外团队参赛。
“近一万人在同一片数据上创新,这就叫万众创新。”大赛评委之一、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涂子沛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挖掘大数据价值时都是从举办数据大赛、调动民间力量开始的。在中国,创新不能仅靠BAT,要发动社会群力,形成众智。”
2015年4月10日,贵州省邀请了26个投资机构与大赛的前100强选手深入接触,当场敲定了3.6亿元的投资意向。次日决赛,26个项目最终获奖,并分享了2000万元奖金。同时,众多项目还拿到了少则几十万元多达几千万元的投资。
“这26个项目基本上都将会在贵州的贵阳或贵安新区落户。” 另一位大赛评委、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谢晓尧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据了解,大赛总共给贵州带来了8000多支创业团队,其中近500支队伍有明确落地贵州的意愿。在这500支队伍带来的项目中,至少有100个项目在参赛期间就已选址贵阳或贵安新区。
贵州方面提供给时代周报记者的数据显示,得益于“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产生的社会影响力,2014年,贵州全省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企业达到1721家,较2013年底增加了400余家,新增大数据及关联产业注册企业263家。
大数据颠覆传统产业
“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究竟为贵州带来了哪些创业者与创意呢?
“东方祥云”项目负责人李胜是这次大赛唯一的“云端大奖”得主。决赛当天,拟融资5000万元的“东方祥云”大红,被至少5家融资财团争抢。而大赛前后,该项目收到的意向投资多达3亿元。
被资本市场追捧的李胜早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水利工程系,2000年成立东方科技。公开资料显示,东方科技主要为水利水电行业提供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集成建设服务,业务覆盖水利信息化相关领域。东方科技于2014年1月在新三板挂牌,不久后启动“东方祥云”项目。
“直到最近几年,中国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才逐渐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但是,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成本很高,以至于国内只有不到10%的水库、水电站全面完成了信息化建设。而即便已经实现信息化的水库、水电站,由于系统维护不便等原因,常常无法实现稳定监测,更谈不上预报调度了。”李胜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此后,受到“云”这一概念的启发,李胜团队开发了“东方祥云”项目—建设一个为全球水库、水电站提供预报调度服务的通用性平台:一来“解放”那些基层水库管理人员;二来利用水库、水电站的实时信息,并“革命性”地结合天气预报、地形地貌等公开数据,进行全样本的数据分析、运算,为全球水电站、水库提供高精度的实时来水预报和优化调度服务。
按照“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一些评委的说法,“东方祥云”是一个非常“大数据”的项目。目前,“东方祥云”已收集数据3.9PB(1PB=1024TB),而按照目前的速度,五年之内,数据总量将超过23PB。
除了对水资源进行云调度的“东方祥云”,贵州省挑出的26个项目中还有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创意。例如,获奖项目“淘数”—一个将原始数据加工成具有商业价值、方便交易的产品的平台,试图让人们可以像淘宝购物一样进行数据交易。
又如美国休斯敦大学计算工程硕士梁坚提出的“大数据停车”——一个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和位置服务,帮助用户快速寻找最近车位,提高停车位使用效率的智能系统。
再如针对旅游市场推出的“1路”项目。与携程、去哪儿等提供包括机票、酒店、线路预定在内的“旅行前”服务的旅游服务商不同,“1路”通过整合旅游大数据、地理信息,应用云计算与物联网,打通跨区域的景区联动系统,用移动互联网整合景点周边相关产业链,为“旅途中”的游客提供“旅行指南”、“智慧地图”、“旅途保镖”、“生活导游”、“特产超市”等从预报、导游、安全到娱乐、社交、购物的一站式免费服务,打造基于旅游目的地的完整商业生态圈。
“1路”平台计划2015年上线,一年内预计覆盖景区50个,完成注册用户500万;到2017年,将覆盖景区1500个,完成注册用户3000万,销售收入8亿元。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涂子沛认为,“1路”项目未来可能掀起一场旅游业的革命。“这是一个新颖的旅游互联网的点子。如果中国的旅游景点未来都能实现声音和图形导航,并辅助以语音讲解,那么,导游可能会失业,整个旅游产业将出现革命性的、令人激动的改变。”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质疑,在“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上获选的26个项目中,有些项目虽然具有创新价值,但与大数据结合得并不紧密,目前很难归入大数据产业,譬如网上下单、即时到货的商超O2O平台“够近”项目。
“在这个比赛中,我首先看重的是年轻人创新创业的精神以及通过奇思妙想找到生存空间的勇气。同时,我们现在正处于从计算科学向数据科学过渡的阶段,数据科学迄今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学科体系,我倾向于把一些创新项目往大数据产业方向上靠,目前可能显得有些混乱,但经历这个过程后,整个数据科学体系才会逐渐清晰并完善起来。”谢晓尧说。
商业模式清晰方有前景
虽然前述大数据的“新玩法”让人耳目一新,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贵州省这场自上而下的大数据创业真的能产生效益,带动贵州经济实现弯道超车吗?
以此次“云上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上部分项目涉及的公路物流行业为例,目前,该行业的市场价值已达亿万级,但90%以上运力为个体车主,空驶率达30%以上,集约程度较低,浪费了物流资源。而如果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发出集中运力的手机APP,那么配置效率就能提高,运输成本便会相应降低。然而,这一领域的手机APP目前多达200款,真正实现盈利者却寥寥无几。
“相较于其他比赛,贵州大数据商业模式大赛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不只关注技术,更希望将技术商业化、市场化,让募集到的优秀商业模式真正落地。”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产业办公室副主任魏巍此前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正因如此,此次大赛的所有参赛方案都被要求阐明项目的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譬如,按照“东方祥云”的思路,公司免费提供来水预报等基础服务,但对于水资源调度等深度个性化服务实行收费。
“东方祥云”项目负责人李胜认为,中国现有水库、水电站约15万座,免费模式将促进“东方祥云”的用户数量和用户数据激增,预计3年内,该平台会覆盖全国50%的水库、水电站,营业收入可以达到每年数十亿元。
“我们参加这次比赛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与投资商以及其他选手的探讨,进一步完善整个商业模式,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李胜说。
而在比赛过程中,一些评委的建议让李胜备受启发。比如,有人指出,“东方祥云”的服务对象可以从水库、水电站拓展到更广的领域,例如保险行业。因为,如果保险业掌握了预报预警信息,其客户就能减少损失,保险公司的效益也会显著提高。这番提醒让李胜发现了一个全新而巨大的客户市场。
尽管理想很丰满,但“东方祥云”目前仍处于验证商业模型的初期,已开发免费客户2100个,收费客户23个,其中最高收费85万元/年,最低收费13万元/年。这距离“东方祥云”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还有很长一段路。
事实上,大数据如何“变现”是业内普遍焦虑的问题。有业内人士认为,除了金融大数据具有相对较好的前景,在大多数领域,大数据基本上都没有从应用场景上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而由于商业模式不清晰,投资人往往不愿“掏钱”。
“我们最关注盈利模式清晰、易于操作的大数据应用,但这恰好也是目前比较欠缺的。”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如是说。
而对于那些看上去具有相对清晰的盈利模式的项目,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谢晓尧认为,目前贵州省政府花几千万元吸引的26个创业项目,“如果这其中,有20%的公司能和贵州的朗玛信息(300288)一样走出来,我觉得就很不简单了。”
在谢晓尧看来,通过发展大数据产业,贵州希望吸引高精尖人才、增加未来经济增长的机会,但贵州不急于求成,而是希望在5-10年后能够结出成果。——链接——
大数据分析师“钱途”无量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人类开始进入商务智能化时代。
如火如荼的大数据行业催生了一项与数据处理相关的职业—大数据分析师,后者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来影响企业的商业决策。
大数据分析师是干嘛的?“大数据分析师就是一群玩数据的人,玩出数据的商业价值,让数据变成生产力。”阿里巴巴集团研究员薛贵荣曾如此概述。
较之传统数据,大数据具有“在线的、实时的、规模海量且形式不规整,无章法可循”等特点,因此,“会玩”大数据的人就很重要。
大数据分析师的特点是就业面广,各行各业都需要;薪金高;职业稳定,而且越老分析手段越多越有经验而不会被淘汰,并且可以在家里办公。
据媒体报道,在美国,大数据分析师的平均年薪高达17.5万美元,其在私营企业内所获得的薪酬比其他行业高出近70%。大数据分析师已成为美国成长第二快的职业。美国国家劳工统计局的最新就业率报告预计,大数据分析师在2018年将有80万从业人员(增长53.4%)。
而在中国,随着大数据产业在国内的火热发展,大数据相关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状况。在一些知名互联网公司里,大数据分析师的薪酬要比同一个级别的其他职位高20%-30%,且颇受企业重视。媒体预测,未来5年,大数据分析师将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职业之一”。
当然,目前大数据在国内大型商家的应用,挑战依然很多。
虽然目前国内的大数据概念喊得很火,但并非所有的大型综合体、大型商家都具备数据意识和数据分析能力。并且,由于目前数据量较少,尚不具备太大的参考意义。此外,光有了数据还解决不了问题,还需要懂运营、懂市场的企业参与,才能让数据的价值得到发挥。
尽管如此,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的大数据公司以及大数据分析师仍将会越来越受到商家的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