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让灾备变得更轻松存储与灾备

2010-09-17    来源:CIO时代    
微软虚拟化创造了一个更高效的服务器体系架构,提高了灾备能力。通过实施微软虚拟化管理策略,企业CIO对于灾难备份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必须克服信息孤岛,

  微软虚拟化创造了一个更高效的服务器体系架构,提高了灾备能力。通过实施微软虚拟化管理策略,企业CIO对于灾难备份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必须克服“信息孤岛”,从而达到系统集中管理。但信息系统集中管理的前提则是数据集中。数据集中带来了风险的集中,而风险的集中又让我们无法回避另一个话题——灾难备份。

  灾难备份的重要性显而易见,2001年“9.11”事件中,1000多家公司遭受损失,其数据资料流失严重,但其中做了异地备份的,当天就在其他地方恢复办公,而没有做灾难备份的,由于数据问题逐渐倒闭或消失等。在此次事件中,德意志银行在世贸大厦内的办公中心被摧毁,顿时失去与世界金融市场的业务联系,但几乎同时,其在芬兰的备份系统随即启用,当天继续完成超过3000亿美元的巨额交易。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灾难备份系统对当今商业银行信息系统的巨大作用。

  据权威机构数据显示,金融业在数据系统遭到破坏的2天内所受损失为日营业额的50%,如果两个星期内无法恢复信息系统,75%的公司将业务停顿,43%的公司将再也无法开业,没有实施灾难备份措施的公司60%将在灾难后2~3年间破产。 在美国,金融管理局(OCC)每隔18个月就对金融机构的灾难备份情况进行审查;在新加坡,当地的金融管理局要求,所有银行必须向金融管理局证明自己的灾难备份计划可以满足要求。

  以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为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银行业的灾难备份建设起步较晚。但鉴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银行业务对数据实时性的高要求,我国银行业对数据备份一直比较重视。

  数据集中提升灾难备份需求

  “9.11”事件后,国内银行业经历了信息化基础建设及数据大集中阶段,开始积极着手灾难备份建设。银行数据大集中的内涵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数据集中,系统整合”数据集中,集中是数据的“相对”集中,不是绝对集中;系统整合,整合是在数据集中基础上的应用整合和系统整合。

  2004年9月25日,中国工商银行成功地将全国业务集中到上海处理中心。同时,中国工商银行还完成了澳门、新加坡、东京、香港等亚洲地区分行的数据集中工作,实现了中国工商银行亚洲地区省外分支机构数据的集中处理。中国农业银行在2003年完成全国数据处理中心的基本建设;2004~2005年实施省级数据中心的合并,到2005年底全面完成大集中工程。中国银行于2004年已实现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五大中心的区域数据集中,同时进行系统平台与应用软件版本的统一。目前,国内的各家银行都在走大集中的发展之路,只是进程各有不同。那些能及早完成大集中工程的银行也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随着银行数据大集中的深入,各大银行越来越意识到,集中到一起的不仅仅是数据,还有风险。原来集中在各个省、市级分行处理的业务,现在都要集中到全国的数据中心,一旦这个数据中心发生灾难事件,那么全国范围内的分支机构和开户企业、个人都将失去自己的存款记录、贷款记录,不能开展业务,这样的影响不是在一个市、一个省,而是在全国的范围,后果难以想象。因此,现在各个金融机构都根据自己的业务量大集中的情况进行着不同程度、不同进度的数据灾难备份系统建设。当前,数据大集中后,各大银行大都有数据级的备份措施,一些银行的备份数据能做到异地存放。根据各行数据集中进程的不同,灾难备份中心建设进展情况也有所差别。央行先行,各商业银行紧紧跟上。

  提升效率成为灾难备份的核心

  灾难备份就是指利用技术、管理手段以及相关资源确保既定的关键数据、关键数据处理系统和关键业务在灾难发生后可以恢复的过程。一旦灾难发生,灾难备份中心就必须要在确定的时间内接替生产中心的运营、恢复既定范围内的业务运作、保障企业业务连续。2005年我国国务院颁布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的定义,灾难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的原因,造成系统运行严重故障或瘫痪,使信息系统支持的业务功能停顿或服务水平不可接受、达到特定的时间的突发事件。《指南》把灾难备份定义为:“为了灾难恢复而对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进行备份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灾难备份系统主要由: 数据备份系统、备份数据处理系统、 备份通信网络系统和完善的灾难恢复计划组成。在灾难备份系统建设中,数据备份是关键,如何将数据(包括系统、应用和业务等数据)完整、实时地复制到灾难备份中心, 是灾难备份系统建设中首先要考虑的重点。

  在灾难备份系统建设中,虚拟化软件的优势很明显。虚拟化软件能快速把工作负载自动转移到其他资源;能够把操作系统和应用,转移到在远处的其他虚拟机,使应用快速恢复,所需成本低。因而,虚拟化技术在灾难发生时能使业务保持连续,成为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工具。

  微软虚拟化技术助力灾难备份

  作一个可靠、可快速恢复的灾难备份策略可能会耗费多时且成本昂贵,还必须在其它的地点设置备份服务器、储存装置及网络基础结构,许多公司通常因此而无法制定可保护重要基础结构和应用程序的全方位业务连续性计划。

  利用虚拟化业务连续性解决方案,在企业中则可增加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能力,此外,若您已在部分应用程序中部署业务连续性方案,即可利用虚拟化将保护范围扩大至其它应用程序。以服务器虚拟化为例,它可以保证企业不会因为非计划宕机时间而停止对外提供服务或进行生产,非计划宕机可能由于人为操作不当或者出现系统问题。高可用性通过群集技术实现,使用这种技术将杜绝服务终止的情况,保证了企业业务的连续性。服务器虚拟化可以随时对业务状态进行备份,在出现灾难时,以最快速度将生产环境恢复,从而保证企业业务连续性。

  微软虚拟化技术则是一个端到端的能够深刻影响企业IT基础架构管理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IT战略,它能够驱动整个组织范围内更高的IT效率、灵活度和成本节省。从加速应用程序部署到确保系统、应用程序和数据持续可用,到避免在重建服务器时关闭服务器和桌面以进行测试和开发环境的部署,到最终降低风险、降低成本,并改进整个IT环境的灵活性——虚拟化技术拥有强大的转换IT基础架构的能力,从数据中心到桌面。

  使用Hyper-V,管理人员在极短时间内就可以配置好服务器,并且能够实现实时迁移,从而获得了良好的业务连续性。

  使用Windows Server这种熟悉的工具,配合System Center可以无缝管理多个虚拟化平台和多个管理程序,其中包括Microsoft Hyper-V和VMware ESX。

  微软的虚拟化解决方案,可以让所有资产的维持可持续性和维持灾难恢复战略的过程变得简单。通过划分负载,可以防止一个应用程序影响其他程序的性能,或导致系统崩溃。就算不太稳定的旧式应用程序也可以运行在安全、被隔离的环境中。

  全面的虚拟化策略,还可以维护随时可用的容错规划,在发生意外时保证业务连续性。比如,通过将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实例转换为数据文件,可以帮助实现自动化和流线化的备份、复制及供应更稳健的业务连续性,并加快故障或自然灾难后的恢复速度。微软虚拟化创造了一个管理更高效的服务器体系架构,为系统灾备提供了另一种选择,提高了灾备能力。通过全面实施微软虚拟化管理策略,企业CIO对于灾难备份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