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谁的奶酪:电影票房利益之争各方都叫冤厂商专区

2012-01-05    来源:中国IDC产业联盟    
不久前,电影制片方同影院票房分账的地下暗战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随着《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等贺岁电影的连番上映,票房再次成为聚焦的话题。

不久前,电影制片方同影院票房分账的地下暗战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随着《金陵十三钗》、《龙门飞甲》等贺岁电影的连番上映,票房再次成为聚焦的话题。最新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仅《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两部贺岁电影累计票房就已突破6.5亿。但有消费者反映,若手持团购码观看《龙门飞甲》和《金陵十三钗》等影片,部分影院要求另行加价10至15元。有媒体指出是团购动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奶酪。那么操纵高价电影票的幕后黑手是谁?票房之争的真相又是什么?面对众说纷纭的观点,消费者也是雾里看花不明真相。

电影制片方:票房造假分账低

据了解,实际上电影片方和影院在最低票价和分账比例的争执由来已久。名导冯小刚也在不久前公开在微博上为制片方叫屈,则是向陈旧的分账潜规则的挑战。他提到,“国内电影的分成比例虽然几经调整,但现在的43%“仍是不合理的比例,制片方承担了最大风险却只分小头”;而提高最低票价并不意味要涨价,那只是制片方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如果最低票价是30元,影院即使卖到100元也可以按30元和制片方结算。因为你规定最低可以30元,那我就告诉你我就按30元卖的票。片方是没有能力去逐场核实的,所以提高最低票价和涨价无关。”

按照冯小刚的推算,一张普通电影票的售价40-60元,IMAX和3D的价格在80-120元,如果电影院瞒报票价的真实数据,那么每卖出一张票,按最低票价30元的43%计算,制片公司分得12.9元,其余的差价都落入了电影院的囊中。对于冯小刚的观点,不少圈内人士都表示支持,其中新画面董事长张伟平更是付诸了实际行动。据悉,离上映还有一个月时间的张艺谋导演的新片《金陵十三钗》,其片方新画面以其高制作成本的理由通知全国院线重新制定了票价标准,将最低票价提高了5元,一线城市的最低票价达到了40元。同时制片方同院线的分账比例调高了两个百分点,由原来的43%调整到45%,票房分账博弈首战告捷。

各大影院:成本高利润低,运营压力大

除了制片方外,各大影院同时也是票房分账的关键角色。各大影院也就是靠着电影排期放映收取分成。而经过调查发现,美国比例是60%-65%,韩国是60%,而中国43%的分账比例的确不高,制片方动辄几千万的投资,回报却很微薄,长此以往自然颇有意见。

但对于冯小刚对票房造假的炮轰,电影院方就票房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北京某影院经理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分账是按一部电影的总票房来的,跟最低票价没有关系。对于票房审核机制严格的今天,各大影城瞒报漏报票房的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虽然美国的分账比例是高,但这65%却是浮动的,也就是首周制片方拿走65%,第二周拿走60%,依次递减。前期保证制片方迅速收回成本,后期保证影院盈利并延长电影上映寿命,并不是一刀切的65%。加之目前投资一家影院的成本非常高,也并非制片方所言那样“暴力”。例如,一家影院票房收入4000万,按43%分账后,在交税,交电影保护基金等,再除去房租、水电、人力、运营成本,最后剩下的利润有400万就非常不错了。电影院只能靠着票房单一收入,所以自然要坚持这个分账的比例。

电影团购:拉低票价,真正惠及消费者

在票房之争沸沸扬扬时,有人指出团购才是制片方分账过低的直接因素。电影团购整体拉低了票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制片方的分成。对于这种说法,团购消费专家、团800联合创始人胡琛并不赞同:

首先,面对国内动辄70-80的飘高电影票价,是团购让更多的百姓有机会走进电影院,是影院吸引人气,增加票房的助推器。有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个季度内地票房总额就达到了95亿元,团800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月全国电影票团购交易额突破1亿元,今年前三个季度6.24亿元的电影票房中团购就贡献了6.5%,超低的价格很大程度刺激了消费者的观影需求。

其次,团购在影院的资源调配上发挥了不小的功效。随着和团购网站的深入合作,影院也逐渐认识到团购可以让更多人走进电影院,不只是简单的拉拢人气,不少电影院会免费帮团购用户办一张会员卡增加粘度消费。同时开始利用团购策略有意识地提高淡季、闲时的上座率。胡琛指出:“比如说有些团购票价特别便宜,但是活动里会写明只能白天看,或者周末只限上午,这些时间平时电影院里根本没人,但是通过团购超低价这种形式,就有意识地提高了闲时电影院的观影人次。” 所以比起赤裸裸的广告宣传,这种零成本的隐性宣传效果来的更为直接,更加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第三,在激烈竞争之下,电影票团购价越来越低,一些团购网站为了吸引用户甚至“贴钱”做赔本生意,所以团购网站无形中也减小了影院的负担。而且从团800观察到的情况来看,电影团购用户的购买次数明显高于其他品类,也就是说,团购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观影方式,网络团购让消费者学会了如何省钱看电影,因此让银幕前坐满了喜爱电影的年轻人,从培养观影习惯、传播电影文化、制造更多影院观影机会而遏制盗版光盘的滋生等多方面角度有其不可抹杀的功劳,而以“团800电影票”为代表的新型手机客户端,是集在线买票、选坐、LBS查询等八大功能于一体,让消费者从此远离排队的困扰,方便快捷的购买方式正在进一步拉近消费者与影院的距离。

综上而言,团购非但没有触及到电影分账的底线,反而将低价效应发挥到极致。

消费者:分账神马都是浮云,票价合理才是王道

电影票房利益混战,博弈三方孰是孰非已经不再重要,消费者真正关心是票价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的降至可接受的合理范围。有统计数字表明,美国平均每9000人就有一块银幕,中国内地却是19万人才有一块银幕;2010美国年人均观影次数为5.7次,而中国仅为2.84次。在发达国家,一张电影票相当于一个人可支配月收入的0.5%,而在中国内地,一张电影票则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月收入的2.5%左右。假设我们以0.5%为一个参考标准的话,在中国内地,每张电影票在10到15元之间是相对合理的,这样算来,国内电影票有很大的降低空间。

虽然票价降低可能会得到制片方和影院的否定,但就长远来看,电影票的高价位运行,无论对于影迷,还是对于电影产业包括整个文化产业,都是不利的。长此以往,影迷们会选择从大银幕走向小荧屏,给电影票房留足造假的空间,而只有降低电影票价格才是正道。而团购也正是目前唯一能解决电影高票价的问题,但能否形成长期的暖流,还需要时间的考验。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