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路径博弈与通信价值IBM

2009-11-16    来源:博客    编辑:瞬雨
今年的全球IPv6暨移动互联网峰会是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云集了众多的设备商、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和技术研究所,不仅在互联网领域颇具影响力,也是互联网与通信产业融合的一场盛会

       今年的全球IPv6暨移动互联网峰会是在北京召开的,大会云集了众多的设备商、运营商、互联网公司和技术研究所,不仅在互联网领域颇具影响力,也是互联网与通信产业融合的一场盛会。国际电信联盟副秘书长赵厚麟发表致词时说,“中国3G牌照的发放,将掀起新一轮移动宽带业务的竞争,从而推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结合。”但是在我看来,当与会的互联网专家、企业代表更多地将注意力放在关于新一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方面最新战略的时候,我们却应该认真反思一下移动互联网的一项技术基础:云计算。 

  博弈云计算的路径依赖

  Google中国无线技术总监冯汉平在大会上反复重申Google的云计算创新和对云计算的算法贡献,百度技术总监李一男也通过大会传递了百度对云计算的理解。但实际上,他们对云计算的理解并不一致;而且如果我们更进一步地整理一下IT巨头们宣称的云计算理念,不难发现对于云计算这样一个简单的命名,其解释竟然五花八门。

  这种不一致,不知道是各怀鬼胎还是英雄之见,有的说法甚至大相径庭。惠普说“云服务的本质是广泛、主动、高度个性化,软件即服务,就是B.T.--商业技术”;IBM说“云计算是一个可分享的虚拟池,一个全新的企业级数据中心”,并宣布将云计算“作为接下来的重点业务”。对于IBM来说,其一贯作风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虽然是说云计算,其实还是在谈自己的服务器、存储设备和中间件。而对于惠普来说,“在其位,谋其政”,超越IBM并成为IT界的霸主是多年不懈的目标;几十年来,大部分的业界名词都是IBM、Intel和微软提出的,如果自己提出的B.T.策略能借云计算的东风,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那么这场战役将收获颇丰。

  作为白热化竞争的另一对对手,Google强调“90%的任务都能通过云计算在线完成,包括所有企业计算和白领办公”;微软却说“云计算就是存储,就是Windows Live”。很显然,两家争锋相对地发出了对云计算的不同声音。Google要借助云计算,利用互联网优势将自己对传统软件的颠覆进行到底;微软则寄希望于云计算,改善自己在互联网战略竞争中的地位。

  在博弈论中,“路径博弈”有两个著名的案例:罗马的马车轮距决定了现代火车的铁轨间距,而为解决卡键问题设计的QWERTY低效键盘决定了现代计算机的键盘布局。争取路径依赖,是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以外的第四种竞争战略。技术提供商和开发商们深谙其中的道理,云计算的概念争夺并非真正的技术创新使然,而只是一场争取路径依赖的激烈博弈。

  符号化陷阱与营销过度

  在突出技术理念营销的年代,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新概念创新的漩涡当中。这种创新,我认为是对创新的边缘化,或者说仅仅是一种符号化的创新。比如,广泛关注的商业智能(BI)只不过是从商业和管理角度对既有技术产品的重新解读;沸沸扬扬的SAAS不过是ASP的旧酒新瓶。那么是什么造成新概念的泛滥成灾?其实原因很简单:杜撰一个概念比发明一项新技术开拓一个新领域容易多了。

  在云计算的普及和推广过程中,这种符号化的“创新”方式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放眼望去,一个又一个莫须有的技术蓝海。而真正的云计算,几乎就要被淹没在这莫须有的蓝海当中。

  在“云”这一个概念下面,谁都用它来宣传自己的既有产品,所以称之为同床异梦也不为过。难怪自由软件的领袖斯托尔曼说:“云计算概念是陷阱”,“云计算概念真的很愚蠢,而这种愚蠢观念的背后实质是:它不过是一场市场营销的把戏而已。”它确实是一个陷阱,一个挖给用户的陷阱,一个符号化创新的陷阱。甲骨文 CEO埃里森也表示,“目前IT业界几乎开口必谈云计算,任何一家科技企业推出新产品后,也不管合适不合适,都会给自己产品贴上云计算的标签。IT产业言必称云计算,甚至超过了女性追逐时装潮流的程度。”假如追随这个潮流,我们的三维互联网是不是应该叫做“云三维”?而MirrorCity是不是应该称为 “云城市”了呢?还好,我们并不是追星族。

  从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企业的创新一直都有实干的传统;但受所谓“金融创新”的传染,现代企业的创新有越来越务虚的趋势。我们看看所谓“金融创新”的危害:次债问题造成的金融危机短时间内根本得不到解决,不仅给美国,也给与美国相关的金融体系造成不可估量和难以恢复的破坏性影响;最终演变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并对经济形成长期萧条的威胁。如同传销的华丽说辞不能提升传销产品本身与传销价格严重背离的低价值一样,次贷的高收益外衣也并不会提升贷款人的偿贷能力,不能改变其中蕴藏的巨大风险。

  健康的营销创新体现为对市场竞争格局的结构性改革,现有市场的各种压力在营销创新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如果营销创新会对企业竞争力产生持久的影响,那么它们之间必须是相互协调的,并且必须与战略目标相符以适应新生的竞争格局。否则,无论推行的营销创新多么令人眼花缭乱,它们终将成为一现的昙花。现代科学方法带给人们对技术的充分信任感,因为科学技术革命性地创造了人类的舒适的物质生活,并教给人理性的生活方式。从用户的角度,如果把种种的营销创新,无论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都穿上技术的外衣,那么这层“皇帝的新衣”迟早要被用户中的聪明者慧眼识穿;到那时,对企业的不信任将成倍增长,对技术的信任也将严重透支。

  云计算本来是一场技术理念的创新和应用方法的创新,但在IT企业不择手段推销既有产品的现代营销策略利用之下,演变成了一次过度的营销创新。对营销进行过度创新的危害甚至比创新不足更令人担忧,并且意味着忽略风险。

云计算的通信价值 

  影响云计算发展策略的重要因素,在我看来主要是应用方向的不确定性、目标扭曲(如上所述,因设备商的营销观所致)和研发投入与市场需求的不平衡。在我看来,适宜云计算生存和发展的最佳土壤,应该是通信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在需求滞后的情况下,技术创新的表现渠道不畅,即使有相关的鼓励政策,也难以刺激有效的技术转换。云计算技术的理论基础和实验基础已经具备了,因此找准云计算的市场领域,对云计算的长远发展有着巨大的价值,也至关重要。

  背靠大树好乘凉,同教育、气象、金融等其它产业比较起来,信息服务才是增长最迅猛、应用需求最旺盛的行业;而与信息服务紧密联系的移动互联网和通信产业,才是云计算的优势土壤。云计算的应用增长甚至爆发点,就在移动互联网和通信产业的用户需求上。实际上,移动研究院、电信研究院,无论通信产业还是移动互联网产业都有自己的技术主张和技术经验,我们完全可以让设备商回归自己的本来面目和角色。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指出,信息服务是云计算与市场应用结合(或者换句话说:云计算落地)最有效的动力;信息服务的用户需求则是云计算之本。黄晓庆认为,从软件结构和硬件组织上看,目前从科学探索到大型的金融运算,数据量和运算量都不再是原来的量级了,必需要依靠大型的数据中心来承载;普及数据中心是不现实的,也是低效率的,云计算让人们能够调用全网络的资源。

  需求还远远不止这些。随着营运商对3G的全面推行,用户对智能手机和智能终端的需求迅速提升,智能已经不再停留于终端设备的运算上,而是要求网络对智能化的全面支持和功能实现。如果营运商局限于基础设施的建立和服务,那么其利润空间将很快被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所侵蚀;而从市场规律来看,这是不可能被营运商所接受的,否则营运商将沦为管道提供者。只有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通过云计算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搭建全局的信息化公共服务架构,才能保持甚至加大竞争优势。

  由此分析,只要我们从需求的角度来定义和发展云计算,那么云计算的脉络就会变得非常清晰。

  现阶段国内的通信业务是以几大营运商为单位来建立的,不同的营运商虽然都是全业务经营者,但所持的应用标准并不相同。虽然市场竞争的要求导致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不可能实现,但无论从经营效率还是民生利益的角度,几大营运商的公共服务都应该向着一体化方向拓展。从营运商的利益角度,不是为了将竞争性的企业重新并购整合成一个企业,而是为了提高整个营运商的行业竞争力,在业务合作上实现“1+1>2”的过程。中国电信研究院副院长赵慧玲指出,未来互联网的竞争实际上是以平台为核心的竞争,营运商必须打造开放平台以应对竞争。云计算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充当什么角色呢?基于移动研究院的实验云显示,云计算在保证数据可靠性的前提下,性能是商用系统的30倍,数据挖掘性能增长9倍,成本却降低了6倍。

  上述应用层面的合作本身就必须依靠技术导向,必须注重设备和设施的优化配置。这在以前几乎是不可完成甚至难以设想的目标。但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和云计算所依托的实验升级、营运商参与度的提高,这种从技术层面到应用层面的合作将很快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实现营运商之间以及营运商和用户之间的开放性目标。

  我们知道,一个技术战略的成功实现,必须是现实主义的。它既要建立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之上,又要突破原有的技术框架;既要主动建构新的创新思维方式,又不能脱离市场最迫切和最广泛的实际需求。云计算的推广和发展不应该是厂家一相情愿的,一旦它扎根于移动互联网和通信产业,将自己最重要的特征体现在信息服务这一急剧成长的建设性领域,就完全可能彻底摆脱企业研发和市场推广主导的单边主义,进入需求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中。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