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一村:大数据必须降落在业务痛点上 头条相关

2015-06-15    来源:环球企业家    编辑:佚名
在冯一村看来,利用大数据组建起来的算法模型是可靠的。比如,将企业的招聘行为数据、媒体曝光数据、采购数据等关于企业的多维度数据组建成一个企业活跃度算法模型来帮助工商

  内容导读:“如何打破过去模式的同时,保持业务的增长。”这是所有大公司都不敢去尝试的

  今天,我们谈论大数据的时候,“大数据”这个概念已然非常火爆。任何人都在说自己的产品是大数据、云计算,是颠覆式、互联网思维。但在海云数据创始人冯一村看来,如果这些好的技术不能够为客户真正的创造出价值,也是没有意义的。

  他至今依然清晰记得当年在微软加速器的场景:自己走进一个偌大的会议室,里面坐着西装革履的微软中国高管,这些人当然会抛出一些冷酷无情的问题。

  紧张、焦虑、兴奋在冯一村内心交织。

  “你自己是如何看待大数据的?”微软高管们抛出了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大数据是石油、是资源,但是我想说,如果石油无法用于汽车、飞机,那么石油也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大数据只是一个手段,如果这个手段无法帮助我们的客户创造出价值,那么这个手段只会昙花一现。海云数据需要做的就是利用大数据帮助我们的客户更好地运营数据”

  几周后,海云数据在700多个优秀的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加入微软加速器第四期。这让他感觉前所未有的兴奋。但在心情平复后,他也知道,来自未来的挑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创业

  2012年,由于身体原因,冯一村一度开始思考一些诸如“生老病死”的问题。“当时想出来做点事情,但到底做什么自己也没想好。”冯一村对《环球企业家》说,他唯一的判断是,大数据肯定是未来。

  由于此前在新华社和《新京报》的工作经历,冯一村想从“数据新闻”做起。即通过大数据做出新闻类产品,服务对象是新闻媒体。

  悲哀的是,不久后,冯一村就发现数据新闻的天花板。“媒体的大环境都不好,极少有新闻媒体愿意花费资金投入。”他说。毕竟2012年媒体已经开始遇到了发展瓶颈,很难再花钱购买数据新闻这一产品。由于“不能为了理想活着”,他和创业伙伴们一同思考如何能将大数据最大程度商业化的问题。

  冯一村很快就发现,大数据可视化是个方向。他当时朴素的理念是: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数据分析。而可视化的数据,将为企业决策做出更便捷、高效的判断。

  从数据新闻到大数据可视化,当然耽误了一点时间。直到2013年底海云数据才真正确定方向: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当时还有一个机缘,冯一村的合作伙伴告诉他,微软有个“加速器”项目,可以为创业公司提供资金、资源上的扶持。他心想:”还有这么好的事情?“我知道最好的加速器就是微软MVA。”他说,一开始,海云数据只是交了商业计划书。甚至冯一村对进入微软加速器项目都不报太大希望。但最终结果令人欣慰,出现了文中开头一幕。

  如今,海云数据已经成为国内大数据可视化行业的绝对领导者。至今他们已经服务诸如东方航空、联合利华、国家工商总局这样的巨型客户。“我们的产品给客户带来非常优质的体验,客户也还在不断提出需求,希望增加服务内容。”冯一村说。

  痛点创新

  如何找到服务大公司的切入口?冯一村的答案是首先找到这些公司的“痛点”。

  海云数据曾经的一个客户是国内某一线影院。电影院非常想知道“用户画像”,即观众到底要看哪种类型的电影?在过去只能凭借经验判断一部电影的票房。海云数据的做法是把电影院过去积累的票房数据和会员数据进行匹配,试图分析做出判断。

  当时,正是《一步之遥》和《智取威虎山》同时上映,影院需要安排一个合理的排期。

  通过海云数据的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得出的结果是,建议将《一步之遥》和《智取威虎山》排期各半。而大多数其他影院当时的做法是,将多数排期给了《一步之遥》。事实证明,《一步之遥》票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而想看《智取威虎山》的观众也只有选择海云数据服务的那家影院了。

  “我们强调可视化的分析能力。”冯一村说。他愿意把海云数据定义为新兴互联网公司,希望给到客户创造出新的思维和视角,并非像传统公司那样简单售卖一款软件或者是项目型的服务。“我们要提供给客户‘大数据可视化’思维。”

  “很多公司都在猜用户的需求,这是非常不合理的。”他解释道,现在需要新的模式:即先看用户需要什么,再由海云数据创造产品,满足需求。

  海云数据甚至把这种模式带到了大数据的发源地:美国。2014年12月,冯一村和海云数据开始了一场“美国之旅”,他们的目的是“拿下”一家巨型快消品生产公司的服务订单。

  这家巨型快消品生产公司希望解决“快速分析”和“快速决策”问题。利用可视化的大数据分析工具解决方案。

  深入到美国开拓市场,对于冯一村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在这片陌生的战场上“攻城掠地”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多提出问题,发现客户更为细枝末节的痛点需求。“这个点是不是你想解决的?那个问题是不是你迫切需要解决的?”过程或许复杂,但结果令人满意。这笔百万级的单子冯一村在半个月内拿下。“现在这家公司还在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希望解决更多的问题。”

  冯一村对这次经历的总结是:大公司面临的痛点相似,它们永远追求流程化、规范化、逻辑化。新时代来了,大公司想要打碎过去的管理模式,构建模式。

  新的问题是:“如何打破过去模式的同时,保持业务的增长。”这是所有大公司都不敢去尝试的。如果能够在这种模式上找到一两个痛点,解决问题就已经很不错了。

  最近,让冯一村最骄傲的案例是他们为北京工商总局提出的解决方案,竟然由工商总局汇报给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并获得总理首肯。工商总局面临的问题是,传统监管的办法相对被动,有人举报才能发现问题企业,找到“死角”相对困难。哪些企业赚钱,哪些企业赔钱并不是那么透明。很难判断企业活力。一些非法行为,很难被监管。

  海云数据的做法是,通过算法和模型,帮助工商总局判断北京市哪些企业是活跃的,那些企业是停滞的。

  在冯一村看来,利用大数据组建起来的算法模型是可靠的。比如,将企业的招聘行为数据、媒体曝光数据、采购数据等关于企业的多维度数据组建成一个企业活跃度算法模型来帮助工商部门判断企业是否活跃,是否具有生命力。最后,海云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北京有60%的企业是活跃的。这一分析过程也获得了李克强总理的肯定。

  冯一村的另一个身份是佛教净土宗居士。“其实佛法也是非常理性的信仰,某种程度上来说,佛教和大数据是高度统一的,真实不虚。”他最后说。“佛法讲发心,办企业也讲愿景,我觉得无论何时,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为何创业,为何要做这份事业,如何才能为这份事业创造价值,如何真正的回馈社会众生,把这些想通了,并矢志不渝地做下去,方得圆满。”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