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到底有没有价值?头条相关
有人说O2O没有什么价值,所以注定喧哗一时。O2O当然只会是一时流行,过不久就没人谈什么O2O了。毕竟O2O这是一个概念,而且还有点抽象和模糊,引来无数的解读。那么O2O到底有没有价值呢?当然是有的,只是做出来,不是喊口号的。
电子化整合
对O2O最初级的解读或许就是O2O把线下的服务搬到了线上,也就是把线下服务也电子化了。这是对电子商务简单的延伸。看下第一代的电商,从亚马逊到国内的淘宝和京东,都是让大家可以在上面买东西。
对应这个概念的延伸,硅谷的说法就没那么跳跃,他们说的还是online marketplace,不过是从product e-comerce切入到service e-comerce。所以,他们没有过多的去说online to offline或者是offline to online,而是很快进入到对商业组织形式的讨论,比如sharing economy(分享经济)和on demand economy(按需经济)。
不过这样做的基础,还是要能够形成一个online marketplace。换言之,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必须要能够聚合并且可以被获取。所以电子化是第一步。这也是国内大家一开始热衷做的第一步,那就是把产品和服务搬到线上。这一步当然是对的,因为如果不能够把这些搬到线上,你就不可能整合到一个足够大的用户基数。但是,就像我们现在大谈特谈硅谷带来的sharing economy和on demand economy的时候,我们更多要去讨论的是我电子化后的另一步如何走?如何能够更好的提升效率,带来价值。
模块化重组
看看我们今天看到的O2O,有多少豪情万丈的谈论着颠覆传统模式。本质上这是一个重新分工的过程。所以,很显然在未来某一天,今天所谓的颠覆传统也成了落后模式。所以这只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进化的一个过程就是适者生存。所以当你说要颠覆传统,就必须要找到你可以重新组织商业运营的方式。朴素的一个看法就是你需要重新审视供应和需求以及组成今天运营模式的模块。
拿Uber来说,乘车的人大街上希望招来出租车,可是出租车只是占了路上跑的车的一小部分。为什么会少,其中当然有经济上的考量,也有安全上的考量。可是,看看出租车公司的这种组织方式运作几十年了没有变过。所以Uber就通过算法把路上的车拉来载客。本身供需的匹配就做到了。当然这样做会有新的社会和法律问题需要解决,可是这是一种的方式,而且能够提升效率,那么就是进化的新方向。
Aribnb是另外一个大家熟悉的模块化重组方式。本来酒店行业是通过建设物业然后把房间放到架上出租。本质上你一晚上多少钱就是一个晚上的租金。一样的这种方式,是为了保证服务的供应和质量。可是几个哥们看到大家涌入旧金山,可是没有地方住,而自己客厅放上气垫床就有人来了。这点看起来似乎也不新鲜,比如我们之前就听过的家庭旅馆之类的。所以,供需本身成立,而房间本身是可以模块化的,不需要集中到一栋大楼里。
还有现在很热的教育O2O。因为相信老师是关键,所以抓住了好老师,那么就可以打造出一个强大的产业链。可是这也是有人质疑的地方,如果你只是把老师汇聚过来,你无非就是创建了另外一个机构。对教育的本质可能没有提升。这点确实和上面说到的乘车和住房有所不同。
因为教育确实是个难题,我们这里多做一点探讨。那就是在这种新的组织形势下,教学质量是否会有提升。一个我们常说道的点就是因材施教。就像Altschool在做的一件事,用声音,影像和感应器等技术捕捉学生的反应,分析各种反馈数据,从而确保个体所受教学是合适的。目的也就在于保证因材施教。当然,国内现在火热的K12注重的当然是分数的提升。以这个作为标准,一些有想法,但是短期没有办法快速提升学生成绩的,怕在这样的平台也得不到认可和存活。
不过我们隐约看到一种可能,那就是如果你这种新的模式可以提升老师的效率和收入,那么会有更多的老师愿意有更美好的追求。从这点看,进化实在经济基础上做的。而这种模块化重组的目的就在于提升服务的效率,从而为服务提供方带来更高的收入。
这个重组能不能建立,也不仅仅在于供应是否可以模块化,也就是供应的核心能力可以分解出来,还在于这种组合用户买不买账。两点:价格和体验。白一点就是价格是不是更低了,服务是不是更好了。
价格和成本结构
价格当然是购买时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发现,现在心的形式出来后,往往通过各种优惠来降低价格,带来最初的用户。
价格是不是可以比之前市面上的低。重要在于你的O2O组织是否可以真正的改变你的成本结构。
还拿Uber来说吧,成本结构肯定是变了。Uber本身是不拥有车的,而且因为这些司机本来就有车,所以车子近期作为沉没成本被忽略了。因此,成本上是有优势的,对比传统的出租车公司。不过随着进化,有人会拿这个当全职做。他们就会考虑到车子的购置和养护成本,个人的医社保等成本了。并且政府法规或许会对这种工作进行新的定义,从而带来一些税收和法规上的变化。所以,一个更大的武器是算法。一个对效率提升的解救而方案。
一个试验就是UberPool,只要司机开的是顺风车,空余的座位上多一个人,多来的一点收入。此时,司机和车子的这一趟路本身就是要做的,什么时候都可以作为沉没成本。要实现这种,当然是要足够大的基数上进行算法的优化。
Airbnb也一样会享受到沉没成本的红利。各种房间的加入也会提供各种不同的价格。一样有人在试验后,也会专门购房来做Airbnb上的生意。也会有人专门来代运营。那时候,一些沉没成本优势也会慢慢减少。不过作为平台方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选择来适应不同用户的价格需求。
现在很多O2O平台通常是不抽佣金的,所以服务提供方可以比机构低的价格来提供服务。所以短期内价格应该还是有些优势的。不过更重要的是一个信任的建立。毕竟服务好不好,一开始大家是有焦虑的。
用户体验和可持续性
一个更大的念想是,我们是否因为通过O2O带来了以前服务所没有的体验。或者一些以前没有办法实现的,现在实现了。
很多人会提到,上门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等。这些当然是好的,可是作为一个平台,规模经济是重要的。所以,我们也经常听到了高频,低频,高价,低价和长尾等词汇。这里我们先不谈,先来看看基本的用户体验是否可以得到保证或者提升。
本来,老师是在一个课堂里教课的,或者是有一个小教室提供一对一辅导的。并且如果教的不好,你可以向机构投诉。现在的O2O模式,老师可能就到你家提供教学和辅导,也就是家教。本来确保服务质量的责任变成了平台承担,至少目前看是这样的。那么新的这种组织形式,如何确保用户体验过的提升呢。
电子化系统的好处之一就是信息可以获取并且可以相对透明的完成问题的闭环。我们购买服务的过程当然也变了。我们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评论,更无缝的互动。可是着一些都是为了保证得到的服务是我们想要的。
O2O平台是否只是收编原来做家教的老师,当然也有更多机构出来的老师。虽然老师们来这个平台是为了赚更多点钱,可是是否会因为更便利的赚钱方式和自由,而提供更好的服务呢?
各种按需服务(on demand)最大的诱惑在于,你可以方便的叫到你想要的服务。先不去论背后经济的可行性,这个确实是一个用户体验的提升。可是如果提供服务的人不能够得到好的收益,那么可能他们的服务也不会得到保障。想起很多人吐槽各种电影字幕和书籍的翻译时,想想提供这些翻译的人拿到的钱就该消停一些了。
所以实际上,各种组织方式甚至于随叫随到的服务,能不能提升服务提供方的收益是关键。另外一个趋势当然是标准化的都可以自动化,那时候的效率问题就不是服务本身,而是服务的交付。当然,前提是用户体验要有保证。
不同服务,用户体验标准也不一样。这里不去细说。涉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服务,服务交付很重要。比如Uber以下,很快就有车来。现在很多能够在这点做好就不错了。
20/20/20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按需经济(on demand economy)中的一个参考。那就是能够做到:
价格降低20%
服务提供方收入提升20%
平台还可以获得20%的收益
也就是说你做一个新的平台,你如果可以在把价格降低20%的情况下,能够为服务提供方提升20%的收入,并且平台本身还能够抽取20%的收益,那么这是一个可以持续的成功模式。
这样的好生意,当然不可能从石头里蹦出来。Google当年在找到关键字广告印钞机之前,愁肠百结。可是我们知道,最终他的广告能够可行,基础就是搜索服务被大家接受。
这一个20/20/20就是一个尺子罢了,说明的就是你的模式是否真正地提高了效率,创造了价值。
对于O2O是从线上到线下,还是从线下到线上,重要的是电子化和数据化了此间的活动,模块化的重组了各方能力,最终能够有更好的算法和智能来提升效率和用户体验。从这个进化的角度看,O2O当然是有价值的。没有价值的是那样伪装的喧闹。
尾巴
写到这里其实有一个问题冒出来:如果这是一个分工进化的过程,那么O2O是否就像在构建一条流水线。模块化其实就是分解原来工序中的各道程序和元素,人当然是关键,而以后机器自动化和更多人工智能的加入,会加速这条流水线的提升。